推进科技减排 工业企业承担生产过程中减污
2009年02月09日 10:54 12035次浏览 来源: 《中国环境报》 分类: 节能减排 作者: 查 玮
点击三
焦点关注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
关键思路 构建工业行业承担生产过程减排国家机制
记者:您作为主要研究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和清洁生产方面的专家,曾经多次深入基层进行重大科研课题研究,从您的经验来看,企业对污染减排技术的态度如何?为什么会这样?
段宁:根据我的接触和了解,从整体上讲,真正愿意从事生产过程减排技术创新的企业非常少,积极性也不高。不少企业普遍在生产中促进技术进步,进而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做得不错,但对减排中的科技运用不够重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
首先,负责工业运行的部门没有承担相应的减排责任。而要推动结构调整中科技含量的提升,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设计和构建工业行业承担生产过程污染物减排职责的国家机制,由国务院对工业部门行业提出加强技术进步、大幅降低生产过程污染物的更严格的要求和更明确的考核方式。此外,要强化清洁生
产标准、最佳适用技术等环境管理技术,制定主要生产过程、主要工序的污染物减排指标。
在这种机制下,负责工业运行的部门要承担起相应的减排责任,在生产过程中限制污染物的产生量。如对化工行业或钢铁行业,规定只能产生这么多的污染物,要把这些指标都“卡”死。对一个地区而言,也应如此,即不仅要考核其治理了多少污染物,还要考核其产生了多少污染物。然而,目前国家没有形成这种机制,尤其是对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产污控制没有形成这样的机制,导致企业缺乏通过技术进步来削减污染物的动力。
其次,任何技术创新都是有风险的。我们一些主管部门常常有这样一种观念,即技术创新是企业自己的事情,因为技术创新成功后企业会获得由此带来的利润。我不完全同意这种说法。事实上,这种思想在一些管理部门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是我们工作上的阻碍。
第一,在建设示范性工程时,我们确实是在帮助企业,但企业配合示范性工程所做的一切努力,如更换管道、更改原材料、调整生产计划等,都是要付出代价的。第二,任何新技术都是有风险的,不一定能成功,而且不成功的比例通常很大。企业的这些投入往往超过国家的投入,同时冒的风险很大。第三,由于我国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还不完善,企业在技术产权上往往得不到保障,通常是这家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所取得的成果或经验、教训,会被后来的企业无偿使用或借鉴,由此造成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需要强调的是,国家对这些示范性项目的扶持力度并不大,对在技术创新上“吃螃蟹”的企业如何化解经营风险也缺乏相应的支持措施。与此同时,我国现在还没有形成风险投资机制。因此,真正愿意在过程减排上从事技术创新的企业非常少,积极性也不高。
记者: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改变这种局面?
段宁: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应该对从事技术创新企业的风险,以及其做出的贡献予以承认,并在政策、经费方面有所照顾。作为环保部门,也应该多为企业争取一些项目,帮企业搞好技术示范工程,开发减排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
责任编辑:刘征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