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温度计的电力数据 传达市场三条讯息

2009年02月10日 10:32 337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作者:

折射工业生产疲软
  与发电量下行趋势相伴的,还有用电量数据。去年10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下降2.18%、11月份同比下降8.33%,12月份虽然较11月份环比增长7.46%,但同比依然下降了8.3%。在经济全局中,工业生产的用电量较大,用电数据的下降,更多地折射出生产企业开工运转的情况。
  细分各用电种类可以发现,工业生产领域开工率下降,用电量减少,是造成电力低谷的重要因素。去年,第二产业用电增速出现了多年来首次低于全社会用电增速的情况,第二产业对全社会用电增长拉动的贡献率为56.01%,该数据比上年猛降了25.7个百分点。2008年全国工业用电量增长3.65%,工业用电增长对全社会用电增长的贡献率为52.71%,比上年降低27.9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经济降温之中,工业生产减速更明显。
  专家分析,重点行业用电需求下降是导致全年全社会用电增幅放缓的主要因素。去年8月份以后,由于部分重点行业企业停产、限产,导致其用电增速放缓。钢铁、化工、有色金属、建材四个重点行业用电增长对全社会用电增长的贡献为21.83%,比2007年降低23.01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降低15.15和13.89个百分点,显然第四季度放缓十分剧烈。四个行业在第四季度各月用电增长全部为负增长。据悉,2008年12月,化工行业用电量同比下降28.39%,建材行业用电量同比下降10.21%,有色金属行业用电量同比下降16.13%,钢铁行业用电量同比下滑24.84%。这一趋势表明,四大行业的企业生产可能出现了问题,或是生产增速放缓,或是生产线关停,甚至有可能出现企业倒闭。我国实体经济诸多重要行业,都在承受国际经济金融危机蔓延的影响。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部分出口行业自去年10月份起需求明显下降,生产放缓。以纺织行业为例,去年11月,纺织业用电量同比减少9.92%,12月份用电量同比减少11.31%。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服装鞋帽及其制品业,该行业去年11月用电量同比减少6.89%,12月用电量同比减少9.3%。
  专家指出,化工、建材等上游行业用电量下滑明显,出口行业用电量下滑态势严峻,表明我国工业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凸显结构调整必要
  除了对经济总体形势和工业生产企业运行情况真实反馈,电力这一“经济温度计”还透露出另一层深意,那就是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性。从用电量放缓的区域格局可见一斑。自去年下半年开始用电量增速放缓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变化并非同步,东部沿海地区最早出现用电增速放缓,但中西部地区用电量放缓的程度更大。
  据了解,用电放缓的趋势于去年5月份开始从东部沿海地区逐步向中西部扩散,9月份以后开始明显放缓,直接导致全国用电量增速快速回落并出现负增长。专家分析,国际经济金融危机蔓延,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影响较早、较直接,但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更大、程度更深。
  有分析人士从用电量的变化曲线,看到了经济危机冲击波对我国影响的传导线路:江苏、浙江和上海等沿海省市占我国出口份额的70%以上,随着国际经济萧条显现,这些地区出口下滑,企业开工率下降,因此用电需求趋弱。此后,需求放缓进一步导致对原材料需求回落,影响因此传导到了中西部那些以资源型产品生产为主的省市。需求回落,价格下跌,产量下降,也造成了用电量的下滑。
  在专家看来,这种地区间差异与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有着很大关联。中西部产业结构与东部还有较大差距。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经济结构较为合理,因此对经济衰退的抵抗力相对更强,尽管由于对外开放度较大而更早地感受外部经济环境恶化,但全年用电量下降幅度相对较少;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结构以高耗能行业为主,受内外需求下降的影响更大,因此用电量下降幅度十分明显。
  中电联发布的《全国电力供需与经济运行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指出,今年一二季度可能是电力增长最困难时期,上半年仍有可能持续出现负增长。第三季度开始,沿海地区电力需求量可能会陆续出现增长,并逐步带动影响中西部地区,进入第四季度便可能有一定的用电增长。尽管随着周期的变化,经济回暖可以预见,但电力曲线的变化发出了一次警示,重化工业和传统工业比重过高的经济结构抗风险能力有限,我国经济的地区结构、产业结构都需要加快调整和优化。

[1] [2]

责任编辑:刘征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