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贸易救济抬头 中国需谨慎应对摩擦
2009年02月20日 13:38 1335次浏览 来源: 财经 分类: 相关新闻 作者: 张翃
2009年中国已受到十起贸易救济调查,全部来自发展中国家,其中一半来自印度;而来自欧美等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保护措施,仍然是贸易救济工作关注重点。
2009年中国已受到十起贸易救济调查,全部来自发展中国家,其中一半来自印度。
"从全球来讲,贸易保护升温,并由此引发贸易摩擦,趋势是比较明显的。"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下称公平贸易局)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中国受到的贸易救济措施"这几年一直呈现上升势头"。
据公平贸易局统计,2008年,中国共受到来自21个国家的贸易救济调查案件93起,涉案金额62亿美元,分别比2007年增加15%和35%。此外中国还遭受美国的337调查11起,涉案金额27.5亿美元。
"新兴"摩擦需防
今年至今的十起贸易救济措施全部来自发展中国家,除五起来自印度外,另有两起来自阿根廷,其余三起各来自巴西、土耳其和南非。
虽然这些国家都不是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涉案金额和影响也并不大,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值得引起关注,公平贸易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2009年印度对中国发起的五起贸易救济措施中,包括三起特别保障措施调查、一起保障措施调查及一起反补贴调查。去年10月以来,印度对中国密集发起18起贸易救济案件。
"贸易救济措施并不一定是贸易保护主义。"上述公平贸易局有关负责人称。贸易保护可以是中性的,只要是符合WTO规定。但如果保护政策和相关措施构成了对第三方的歧视,则有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意图。
今年1月,印度宣布了一项只针对中国的玩具进口禁令。印方给出的禁令解释是出于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印度商工部长纳特表示,除非认定中国的产品达到满足消费者健康的标准,否则印度不会取消该禁令。
对此,中国表示了强烈不满。商务部就印度近期频繁对中国发起各类形式的贸易救济调查进行了大力交涉。
印度今年对中国的三起特保措施也值得特别关注。
一般的保障措施中,一国若认定某进口产品的"激增"使本国产业受到"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WTO规则允许进口国采取紧急措施对进口产品的数量进行控制,但必须对所有出口来源国一视同仁。
而所谓"特保措施",是中国在入世时做出的特别承诺。一国可以只对来源于中国的进口产品实行上述的紧急保护措施。更严重的是,若一国对中国某项产品实行特保措施,则其他WTO成员国可以援引该判例,无需在国内开展调查,也对中国采取特保措施。
"特保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条款,也是我们在贸易摩擦里重点防范的一个对象。"公平贸易局该负责人表示。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日前也表示,特保措施条款缺乏客观标准和公正性,在程序上缺乏透明度,中国政府早已公开表达对个别国家援引此条款开展特保调查的严重关注。
目前印度对中国实行特保措施的三项产品为:铝板及铝箔,纯碱和尼龙帘子布。其中,前两起案件已做出初裁,对自中国进口的铝板、铝箔和纯碱分别加征21%、35%和31%的从价税。
主流摩擦未衰
来自欧美等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保护措施,仍然是贸易救济工作关注的重点。其中,欧盟作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双方的贸易摩擦不断。
2008年,欧盟对中国发起了六起反倾销调查,并对2007年发起的五起反倾销案件做出了终裁。2008年7月后欧盟对华无新立案件,这可能与金融危机深化后欧盟企业市场受困自救不暇有关。
但欧盟对华已采取的贸易救济措施影响巨大。以2007年11月发起调查、2008年1月做出终裁的对华钢铁紧固件反倾销一案为例,该案可影响到1700多家中国紧固件企业以及30万个就业岗位。
据中国紧固件协会反馈信息显示,123家中国涉案企业参与了应诉,但无一企业得到市场经济地位待遇。最终,中国紧固件企业普遍被征65%到85%的反倾销税,应诉企业中,除两家被免征反倾销税外,一家被征26.5%反倾销税,其余企业被征65%到79.5%不等的反倾销税。
而被免除反倾销税的两家企业,正是主导提起本案的意大利和西班牙紧固件制造商设在中国的分厂。
据专家分析,中国出口欧盟的紧固件产品大多是低端产品,与欧盟企业在当地销售的高端紧固件产品根本构不成竞争。欧盟对中国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其实是在帮助当地企业抢占市场,对中国产品关上大门。而欧盟企业对华出口的紧固件却与中国企业在中国国内市场进行直接竞争。
感觉到欧盟委员会不公平待遇的中国紧固件企业,也开始了第一次"回应"。在欧盟委员会对该案做出最终裁决之前,中国的47家紧固件企业也申请对欧盟紧固件企业的反倾销调查,并于12月正式立案。这47家企业中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这也是2001年中国入世以来所罕见。
公平贸易局表示,将支持中国企业运用法律手段应诉贸易摩擦案件,鼓励商会协会与国外业界进行对话交流,并在保持出口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来化解贸易摩擦。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