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钢市低谷盘整期 中国钢企寻求更多主动权
2009年02月25日 10:24 2590次浏览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分类: 相关新闻
近期,国内钢材需求大幅反弹的可能性较小,生产增速也将保持较低水平,钢材价格将呈低谷盘整态势,在国际贸易中,中国钢铁企业将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我国应继续推进钢铁企业联合重组进程,继续严格控制钢铁行业的能耗和污染排放指标,加快推进与钢铁相关资源的全球配置战略。
2008年,受国内外经济增速趋缓影响,钢材消费需求减弱,生产低速增长,产量增幅明显回落,钢铁产品出口量大幅下滑。2008年1-11月份,全国累计生产钢材53075.45万吨,同比增长4.3%,产量增幅同比回落18.2个百分点。国内钢材价格呈冲高回落走势,2008年下半年钢材价格出现大幅跳水,钢材综合价格指数在11月中下旬跌至101.49点,几乎与2007年初的价格指数相当,在短短的四个月左右,价格指数最高跌幅达到37.5%。受前期高成本以及后期钢材价格下跌影响,钢铁行业的整体盈利空间受到挤压,盈利能力下降。1-11月份,钢铁行业产品销售收入累计达到42080亿元,同比增长34.5%,但是同期行业利润总额1475亿元,同比下降了14.82%。
从2009年发展趋势来看,国内外钢材消费需求强度都明显减弱,国内钢材价格呈低谷盘整的态势,铁矿石价格谈判能力将有所增强。建议继续推进钢铁企业联合重组进程,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加快钢铁相关资源的全球配置战略。
一、2009年钢材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1.受国内外经济减速影响,钢材消费需求减弱
从国际方面分析,金融危机使主要钢材进口国家的商品制造和消费受到严重抑制。例如,2008年11月份美国新屋开工率下降18.9%,跌幅创1984年3月以来最高记录;汽车销量同比下降36.7%,也达到1982年10月以来最低水平。另外,越南、印尼等新兴进口国家受本国经济下滑影响,也加强了对本国钢铁企业的保护政策。因此,国际钢材消费需求仍处于萎缩状态,我国钢材出口将维持相对较低水平。
从国内方面分析:第一,2009年我国保增长、促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部分下游用钢行业需求量增速减缓,必然影响到钢材市场需求;第二,国内房地产开发投资连续5个月同比增速下滑,2008年1-11月份房地产累计开发投资同比增速回落了9.1个百分点,而且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5.9%,这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房地产固定投资增长将处于减速状态,进而对钢材需求产生影响;第三,从国家四万亿投资去向来看,铁路、公路、机场以及城乡电网和灾后重建项目占有较大比重,这对长材类产品产生较强的拉动作用,但是对板材类产品的作用则相对有限。因此,近期国内钢材需求大幅反弹的可能性较小,生产增速也仍将保持较低水平。
2.近期国内钢材价格将呈低谷盘整的态势
国内钢材价格经过了前一阶段大幅下挫之后,继续下跌空间有限。从价格下行因素分析:一是主要发达国家实体经济仍陷于金融危机泥淖之中,钢材出口形势并不乐观,国内供给过剩矛盾将更加严峻;二是国际钢材市场价格走弱,对国内市场价格的拉动作用降低;三是原材料燃料和海运费下跌,成本刚性支撑力度削弱。从价格支撑因素方面来看:由于生产企业连续几个月限产保价,库存得到一定程度消化,2008年11月份,全国20个城市五类主要钢材库存总量519万吨,环比已经减少16.6%。随着积极财政政策作用的逐渐发挥,重点建设项目开工将有利于扩大部分钢材品种的需求。综合两方面因素,近期国内钢材价格将呈现弱势运行、低谷盘整的态势。
3.我国在国际铁矿石贸易中的谈判能力将有所增强
从目前国际铁矿石供需状况分析,已经出现明显过剩现象,协议价格下调动力增加。一是国内铁矿石增产速度较快,2008年1-11月份国内铁矿石原矿产量累计7.42亿吨,同比增长20.4%,大大高于同期粗钢产量增速,进一步缓解了对进口矿的依赖程度;二是铁矿石现货价格大幅降低,铁矿石压港现象严重。据中钢协统计,截至2008年10月中旬,我国铁矿石压港量已经达到8900万吨,是2008年压港量最高数值;三是全球初级产品价格都处于大幅下跌趋势,铁矿石协议价格高位运行的驱动力逐渐被削弱;四是我国铁矿石进口正在由过去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的状况转变为多元化进口格局。因此,在2009年国际铁矿石谈判中,中国钢铁企业将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其协议价格也将进一步下降。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