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争相海外“圈地”种粮 应对粮食危机
2008年12月24日 9:27 1972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受全球粮价上涨的影响,“粮食话题”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美国的超市在今年上半年就开始限制顾客购买大米的数量,粮食出口大国哈萨克斯坦曾表示要完全禁止粮食出口。
而日本和韩国试图通过海外“圈地”促进本国粮食安全。日本目前已拥有超过国内农田3倍的海外农田,韩国3/4的粮食依赖进口。而如今柬埔寨的大片农田也将成为沙特、科威特以及卡塔尔等海湾国家的粮食基地。然而,这种海外“圈地”的做法不乏批评之声,联合国官员就曾警告说,全世界正形成一种“新殖民主义”浪潮。
日本和韩国海外“圈地”由来已久
本报综合报道 日本在美洲的土地开发很早就为人所关注。早在1899年,一家由日本官方资助的公司向秘鲁派出了农场工人,这是日本有组织地在拉美海外“圈地”的开始。韩国也早在上世纪70年代走上了海外垦田之路。
日本:国内六成粮食海外供应
据《日本农业新闻》最近报道,日本三井物产日前在巴西投资了100亿日元种植玉米(资讯,行情)和棉花(资讯,行情),以满足日本市场的旺盛需求。除了巴西外,日本现在与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印尼、新西兰、美国等国的农场都签订了玉米等饲料作物种植协议。
日本之所以大张旗鼓地发展“海外农业”,就是为了向其国内市场稳定地提供农产品(000061,股吧)。近期,日本媒体上经常出现的一个数字是39%,这是现在日本的粮食自给率。按日本官方统计,日本60%以上的粮食依靠海外市场供应,其中,18.3%来自中国,22.2%依靠美国。
韩国:3/4粮食依赖进口
今年4月15日,韩国总统李明博在赴美访问途中,就“建立海外粮食基地”问题召开了记者招待会。韩国是世界第五大粮食进口国,该国75%的粮食都依赖进口。因此,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韩国也走上了海外垦田之路。今年4月,韩国获得了海外垦田的巨大成果——以无偿援助的方式在蒙古国获得了27万公顷的土地。
韩国大宇物流公司18日又获印度洋岛国马达加斯加政府授权,取得130万公顷可耕地的使用权,租期为99年。
影响:当地的贫穷农民将增多?
对柬埔寨耕地的争夺说明,由于粮食危机仍然严重,各缺粮国家正在不顾一切地在海外寻找耕地种植自己的粮食。但随着这种趋势的扩大,全球土地经营关系和农业状况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改变。一些专家警告说,寻求海外耕地的做法或许有助于缓解一些国家的粮食危机,但也可能在当地引发冲突并加剧贫困。
许多专家认为,2007年以来,全球之所以产生粮食危机并出现到海外租地种粮的热潮,是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全球人口增加了1%到2%,但农业产量却没有太大的发展;其次,由于许多国家的乡村地区正在向城市转变,大量可耕种的土地正在消失;最后,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国家在农业领域的投资已经被取消了。
部分农民将失去生活来源
对于海湾国家争相到柬埔寨租地种粮的现象,一些批评人士认为,柬埔寨的土地出售或者租借给海湾国家后,当地农民还可以在昔日的土地上劳作,一部分农民甚至可能获得新的就业机会;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一部分依赖土地生存的柬埔寨农民将会失去生活的来源。
对此,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雅克·迪乌夫今年8月就曾警告说,全世界正形成一种“新殖民主义”浪潮:富国的人民粮食无忧,而贫穷的农民却日益增多。
关注农民生计的非政府国际组织“关注乡村”也表示,如果不谨慎小心地规划这种投资,就很可能会损害当地农民和穷人的利益。该组织还指出,在这一过程当中,许多国家的土地还可能会以不公平的价格被别国租种。
海外“圈地”:应对危机的“唯一方法”
本报综合报道 根据柬埔寨政府最近发表的声明,由于世界粮食价格在过去一年时间里平均增长了一倍,几个海湾国家正在与柬埔寨商谈一项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租地合同。如果合同能够签订,这些国家将在柬埔寨种植水稻和玉米并运回国内,这将比在世界市场上直接购买粮食要节省数百万美元。
如今,海湾国家每年有80%的粮食都依赖进口,用于进口粮食的资金正在不断增加。据阿拉伯农业发展组织统计,海湾国家2006年的粮食进口花费为160亿美元,但2008年就增加到了200亿美元。从事粮食问题研究的学者拉乌夫在迪拜表示,所有海湾国家正受到全球粮食危机的困扰。
拉乌夫指出,沙特农民曾经花费15年时间在沙漠里试验种植玉米,结果以失败告终,海湾国家要想实现国内粮食大规模增产已经不太可能。
在拉乌夫等人看来,在国外购买或租借土地成为解决海湾地区粮食危机的唯一可行的方法。“对于海湾国家来说,由于受现有技术条件限制,仅靠国内能力已经不可能保证粮食生产,因为他们缺少水资源和可耕种土地。”拉乌夫说,“因此,前往国外购买或租借土地成了最好的选择。”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