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广西能源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2008年12月18日 11:30 2655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改革开放30年来,广西在“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 的能源发展方针指引下,根据自身能源资源的特点,以形成新的能源优势产业和建设“西电东送”基地为目标,大力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生产能力显著增强,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能源使用效率稳步提高,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
一、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能源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以电力工业为主的能源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区发电设备装机容量由1978年的158.9万千瓦迅速增加到2007年的1975.3万千瓦,29年间增长11.4倍,年均增长9.1%。水电建设成就卓著,红水河规划开发建设的10座梯级水电站,先后建成了大化、天生桥、岩滩、乐滩等7座水电站;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龙滩电站于2001年开工建设,总装机容量达到630万千瓦,目前是仅次于三峡电站的全国第二大水电站,有3台机组已于2007年底发电。2007年全区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043.9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9.5倍。火电建设进展迅速,先后建成了柳州、来宾、华电贵港发电有限公司、中电防城港电力有限公司、国投钦州发电有限公司等火电厂,节能环保的大功率火电机组所占比重不断提高。2007年全区火电装机容量达到931.4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14.5倍。
随着能源建设步伐的加快,广西的能源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全区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由1978年的508.59万吨标准煤(等价值,下同)迅速增加到2007年的1467.57万吨标准煤,增长了1.9倍,年均增长3.6%。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广西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时机,以建设“西电东送”基地为目标,在深度开发利用水能资源的同时,大力发展火电,从2004年起,能源生产总量高速增长, 2004-2007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9.1%。主要能源产品中,发电量由1978年的49.47亿千瓦时迅速发展到2007年的682.81亿千瓦时,增长了12.8倍,年均增长9.5%。1987年全区发电量首次突破100亿千瓦时,1995年突破200亿千瓦时,2002年突破300亿千瓦时,2005年突破400亿千瓦时,2006年突破500亿千瓦时,2006年突破600亿千瓦时。原煤产量由1978年的828.54万吨发展到1995年的1391.42万吨,之后由于资源的枯竭,原煤产量下降,到2007年产量为721.48万吨。同时,广西改变了“无油”的面貌,通过积极探采,从1983年开始有原油生产,原油产量持续保持在3.5万吨左右,2007年产量为2.88万吨。
广西还根据自身的能源状况,因地制宜开发太阳能、风能和微水电,大力推进农村沼气、生物质能源等项目的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至2007年末,广西累计建成户用沼气313.71万座,年产沼气13.5亿立方米,可替代200万吨标准煤能源,沼气入户率达到39.21%,在全国遥遥领先。从2008年起,广西还在全国率先普及使用乙醇汽油,不仅有效地减少对石油资源的需求,还有效降低了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取得了节能减排的良好效果。
二、能源消费较快增加,三次产业和城乡居民能源消费全面增长
1978年广西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781万吨标准煤, 2007年达到6136.67万吨标准煤,增长6.86倍,年均增长7.4%。其中,1985年能源消费总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标准煤,1994年突破2000万吨标准煤,2003年突破3000万吨标准煤,2004年突破4000万吨标准煤,2006年突破5000万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每增加1000万吨标准煤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扩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能源消费增长明显加快,2001-2007年能源消费年均增长12.6%。
2007年,广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分别为122.59、4522.75、908.51和582.82万吨标准煤,比1985年分别增长38.9%、5.11倍、9.92倍和5.03倍;在第二产业中,工业能源消费量达到4478.29万吨标准煤,比1985年增长5.12倍,年均增长8.6%。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大功率家用电器和汽车、摩托车等私人现代交通工具的不断普及,天然气、煤气等在居民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城乡居民人均生活用能逐年提高,广西城乡居民人均生活用能由1985年的25千克标准煤/年上升到2007年的122千克标准煤/年,年均增长7.5%;人均生活用电量由1985年的27千瓦时/年上升到2007年的195千瓦时/年,年均增长9.4%。
三、能源结构明显优化,优质清洁能源比重不断上升
在大力发展水电的同时,广西还积极引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大力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能源生产结构不断优化,优质清洁能源比重不断提高。在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中,1978年原煤、水电分别占69.31%、30.69%,原煤占绝对优势;到1995年两者的比重分别为50.92%、47.76%,逐渐接近;2007年原煤、水电的比重分别为25.19%、74.46%,水电所占比重已占居绝对地位。同时,自治区政府通过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力推广和发展沼气池,改变了农民自古以来生活能源主要依靠砍树烧柴为主的传统习惯,有效地保护了森林植被,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
能源消费结构得到有效改善。1978年,煤炭、石油、水电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61.4%、22.4%、16.2%;到2007年,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比重分别下降到58.8%、17.4%,水电的比重上升到18.9%。能源消费中以天然气等为主的优质能源品种从无到有,占全部能源消费的比重已经达到4.9%。
四、工业是能源消费的最大行业,金属冶炼等能源消费量较大
2007年,广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分别占能源终端消费的2%、73.7%、14.8%和9.5%,与1985年相比,第二、三产业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上升了0.29、6.55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能所占的比重则分别下降了6.75、0.09个百分点。工业始终是能源消费最大的行业,1985年以来工业占能源消费的比重均保持在71%以上, 2007年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终端消费的比重为72.9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占占能源终端消费的比重为61%。全区工业中,能源消费量超过100万吨标准煤的行业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7个行业,2007年这7大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分别达到1250.1、854.5、505.62、489.01、485.52、205.06、191.77万吨标准煤, 7个行业能源消费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64.9%。
五、能源利用效益不断提高,工业节能取得明显成效
在大力提高能源供给能力的同时,广西狠抓节能工作,有力地促进能源利用效益的提高,有效缓解了能源短缺对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1979-2007年,广西的GDP年均增长速度为9.83%,高于能源消费总量增长2.43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值为0.753。全区单位GDP能耗呈现明显下降,1978年广西万元GDP能耗为2.221吨标准煤(GDP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到2007年下降为1.152吨标准煤,年均下降2.3%。进入“十一五”时期以来,广西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全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2006-2007年全区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2.5%、3.31%,为“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广西工业在重化工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仍实现了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逐年下降的节能目标。1985年广西的轻、重工业产值的比例为54.05:45.95,到2007年轻、重工业产值的比例调整为37.4:62.6,重工业的比重明显提高,但按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的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却由1985年的7.745吨标准煤下降到2007年的2.612吨标准煤,1986-2007年年均下降4.82%。1986-2007年的22年间,有18年工业实现了节能,累计节能量达到6580万吨标准煤。
六、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明显提高,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明显下降
通过大力推广应用新的工业节能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了能源使用效率的不断提高。2007年,广西的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为54.9%,其中火力发电的能源加工转换率为34.4%,与1985年相比,分别提高了14.9和10.3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单耗明显下降,其中,火力发电标准煤耗由1978年的556克/千瓦时下降到2007年的344.5克/千瓦时,下降38%;每吨合成氨耗电由1980年的1742千瓦时下降到2007年的1639千瓦时,下降5.9%。
改革开放30年来,尽管广西的能源供给能力明显提高,能源结构不断优化,但由于受广西煤炭和石油资源比较匮乏的制约,煤炭供给主要依赖区外调进,石油几乎全部依赖区外调进,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大,广西能源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低于GDP的增长速度,能源自给率持续下降,能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广西地处祖国边疆,铁路运输向来紧张,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煤电油运紧张的制约,特别是每当经济增长过快、出现全国性的煤电油运紧张状况时,广西煤电油运紧张的问题更为严重。因此,未来广西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断降低能耗水平,着力解决经济发展的能源瓶颈问题,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