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同比下降系多种因素所致 属短期内正常调整

2008年12月12日 10:32 194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自1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额和FDI(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减少、PPI(生产者物价指数)涨幅跌至近31个月来的新低之后,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11月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4%,比上月下降1.6个百分点,创下22个月来的新低。作为衡量价格水平的主要指标,CPI的大幅下降引起了市场的普遍忧虑,同时加重了人们对经济的悲观预期。
  从2008年5月份起,CPI的同比增长幅度一直在下降,从最初的7.7%下降到目前的2.4%,其中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宏观经济的不景气。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对各国的经济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其中以美国和欧盟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国家受到的冲击最大,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这些国家进口需求的减少。对于依靠出口推动经济增长的中国而言,出口的减少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此外,私人投资和消费支出的减少也给经济蒙上了阴影。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出现了放缓的迹象。其次是消费者信心的下降。数据显示,从2008年5月份起,消费者预期指数和信心指数基本呈现逐月下降的趋势,这反映出消费者对经济的担忧,且这种悲观预期一旦形成就很难在短期内扭转。再次是货币供应量的减少。从2008年5月份到10月份,广义货币M2增速持续下降,这表明货币供应量呈紧缩状态。此外,人民银行自9月份以来的三次降息举措也反映了其对货币紧缩的担心。宏观经济的不景气、消费者信心的下降和货币供应的减少使得社会总需求下降,继而导致价格的下跌,因此,此次CPI的大幅下降是经济中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尽管此次CPI下降幅度很大,且近几个月来CPI一直在下降,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断言中国经济已经处于通货紧缩状态,且这种通缩状态会持续。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通货紧缩是价格水平持续、普遍地下降。而目前CPI的变化只是短期内的正常调整,是在2008年初价格普遍上升基础上的回落。此外,由于货币和财政政策存在时滞,政府扩大内需计划和央行降息行为对经济的拉动效果都没有显示出来,未来消费者价格的走势尚难确定。(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方福前教授 曾昆博士)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