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下而上期待民间推动力 国家助跑碳交易

——印度碳交易市场发展启示录

2009年04月01日 8:47 315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作者:

      德国波茨坦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作了一个对比,发现碳排放权交易的重要形式--清洁发展机制(CDM)在新兴工业国中国和印度出现了不同发展趋向。中国的CDM还局限于大企业圈子,而在印度已经变成一种新的民间管理形式,形成了一股自下而上的推动力。不光是CDM有区别,在场内碳交易和碳融资方面,印度也走在了前面。作为发展中国家真正的场内碳交易,印度目前已经有两个交易所推出了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包括多种商品交易所(MCX)推出的欧盟减排许可(EUA)期货和5种核证减排额(CER)期货,以及印度国家商品及衍生品交易所(NCDEX)2008年4月推出的CER期货。在碳融资方面,印度国内也已经形成了较为宽松优越的环境,有力支持了印度本地CER的产出。
      世界银行报告显示,印度签发的CERs与中国签发的CERs相比往往有2~3欧元溢价。价格差异反映了两国CDM环境的不同,是国际买家基于商业伙伴的可信度以及监管程序的可预期性等诸多因素所作出的评价。与印度活跃的场内碳交易和碳市场氛围相比,作为全世界第一大CER供给国,中国虽然在2008年成立了天津、北京和上海三个环境交易所,但真正的碳排放权交易产品还远未提上日程,环权交易目前还停留在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COD)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的小范围试验,民间参与度也远远不够。距离"十一五"规划中所提出的节能降耗目标之间似乎缺乏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
  有意思的是,同为《京都议定书》签约国中的非附件1发展中国家,履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在京都第一阶段(2008-2012年)不承诺具体减排指标,从理论上说,中国和印度等国所产出CER的最终目标都是出口,其需求对象是来自国际市场的买家。非附件1国家由于没有明确自身的减排目标和步骤,谈不上基于此上形成来自本国的碳需求,何况是建立国内碳交易市场了。但是,为何印度能够在尚且没有国内碳现货市场的情况下,率先形成碳衍生交易产品和市场?这点显然值得考虑。笔者认为,印度的实践可能有三点重要启示:
  第一,印度金融机构的深度介入。CDM机制设计之初只有"双边项目",即买卖双方采用共同开发的方式来完成碳减排额的签发。但是,世界上从2005年起出现"单边项目"以来,印度就采取了"单边碳策略",把注册成功的CDM项目所产生的CER存储起来,以供未来使用或出售,借此控制市场波动和降低减排成本。这种不同以往的CDM机制设计本身与其发达的现代金融体系密不可分。中国的金融系统目前还没有把环境权益作为金融机构可以投资的产品,而印度金融机构的介入则十分深入。比如,银行直接购买交易所开发的标准化产品,或者银行为企业提供贷款,将开发CDM的收入作为现金流和未来还本来源之一。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