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铝依靠绿色想象走出铝业自杀困境
2008年03月28日 0:0 4511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铝资讯
敖宏编者按
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议题,在这场规模宏大的“攻坚战役”中,作为中国经济排头兵的央企自然要首先承担起这份责任,在“十一五”已经过去近半,即将验收规划目标的时候,《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深入部分央企进行了一次巡礼,亲身体验到了“绿色元素”给这些央企带来的变化。
中国铝业(20.92,-1.86,-8.17%,吧)公司(下称“中铝”)副总经理敖宏至今还记得前年的一个场景:国内1000家企业的代表在京西宾馆签署节能减排“军令状”,其中,共有16家央企与国资委签署了节能承诺书。当时给敖宏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签字虽易,却意味着今后在企业发展这个天平上,要同时放上绩效、节能、环保和科技创新等多个砝码。
“大家都以为铝工业是一个高耗能的产业,其实在工业化进程中,金属的需求必然不断增加,而通过技术来解决污染、减少耗能并实现循环利用,这是我们一直要做的工作。”敖宏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从主业中节能
敖宏承认,在传统观念里,铝工业一直是与耗电耗能画等号的。
但在敖宏看来,大家对铝业的认识还有一定偏差,就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样,铝工业耗能的同时,也是一个节能的载体。“比如在汽车工业中,如果用铝替代钢铁,每替代1公斤就能够节省一定的油消耗,这是经过严密测算的数字。”敖宏说。
其实,从中铝主打的氧化铝生产中来节能着实不易。以铝矿石为例,国外的铝矿石大都是高品位的三水软铝石,溶出性能好,适用于拜耳法生产,能耗和碱耗值都很低,产出率高。
“和国外相比,中国的铝土矿资源大多为沉积型的一水硬铝石,属于高铝、高硅、低铁、难溶的中低品位矿石,铝硅比多数在7以下。”敖宏告诉记者。中低品位的矿,意味着要更多地添加碱并使用更多的电,这样,耗能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生产要素。
再看中国铝土矿的实情,目前铝土矿保有储量为5.32亿吨,仅占世界储量的2.3%,人均铝土矿占有量是400公斤,相当于全球人均水平的十分之一。由于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的溶出性能很差,一般只能采用烧结法或混联法生产,每吨氧化铝的能耗通常为国外能耗的2~3倍。
稀缺的铝土矿伴随着高耗能的铝生产过程,铝工业长期处于“自杀”困境中。
在如此背景下,敖宏深刻体会到了节能减排过程的艰辛:中铝公司除了制定内部的“十一五”循环经济推进计划,还将责任与节能减耗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所属企业和基层,并完善了激励机制,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总部—企业—厂矿—车间—班组五级管理网络。
到去年,中铝公司拜耳法氧化铝产量已经占到了氧化铝总产量比例的将近70%,与2001年相比,氧化铝平均单位产品综合耗能也下降了21.39%;电解铝方面,氟化物排放也由原来每吨铝排放20公斤下降到现在的1公斤以下。
3年投入50亿科研经费
但是,节能减排非一日之功,每一步都不能疏忽。“依靠科技创新,能够大幅度地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当然,这方面的科研费用投入也是大手笔的。”敖宏说。
敖宏给记者列举了一个数字:中铝公司在2001年~2007年间,累计投入科研经费68亿元。他进一步介绍说:“近三年的科研投入更是高达50亿元,可以说没有这些科研力量,是不可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
科研经费投入无疑是巨大的,但收益也是乐观的。比如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了每吨电解铝少耗电200度,以每度电0.4元、年产300万吨来计算,每年就会节省2.4亿元的成本。
同样,破解中低品位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难题的“选矿拜耳法技术”,与传统的联合法相比,建设投资节省15%~20%,生产成本约降低10%,生产能耗约降低50%。
在科研经费投入创纪录的同期,中铝公司的资产和利润也创了历史纪录。截至2007年底,公司资产总额达到2014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317亿元,实现利润215亿元。这已经是连续两年利润在200亿元以上。
对于进一步节能减排,敖宏透露,目前中铝国际已经成功开发了“电解槽三度寻优控制技术”,今年打算在中铝系统的10家企业推广应用,到明年可以应用到15家以上,这将进一步提高电解铝电流效率、降低电解铝生产过程的能耗并减少排放。
按照中铝公司已经确定的“十一五”节能目标,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与2005年同比减少1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0%,万元增加值取水量下降30%,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则要提高5个百分点。敖宏表示,这只是中铝公布的目标,实际的数字还会比这个目标更为“绿色”。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