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宜春新目标:建设“亚洲锂都”

2009年04月24日 10:41 520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铜资讯   作者:

  这里正吸引着国内外目光。仅今年就有20多批次国内外锂电产业投资商到此考察。他们均想在这方锂矿“处女地”争得优先发展权——
  钢材、光伏、铜产业是我省确立的3个千亿元产业,那谁又将成为第4个千亿元产业?
  “锂电!给我们5年左右的时间,‘亚洲锂都’将创造出千亿元产业。”宜春市钽铌办主任罗智勇充满自信地回答。
  富矿不能再端出“泥饭碗”
  宜春钽铌矿钽铌储量亚洲第一、锂矿储量为世界之最。该矿年产钽铌精矿230吨、锂云母6万吨、锂长石粉62万吨。遗憾的是,出产的锂云母、钽铌精矿等一直作为国内外企业的原料,没有作任何精深加工,一些矿石甚至当石块卖。
  锂是自然界最轻的金属,被誉为“工业味精”、“能源之星”。钽中伴生的锂金属,是生产锂离子电池的最好材料;钽铌精矿是加工制造高比容钽粉的必要原材料;长石粉、矿石尾砂还是玻璃工业理想的原材料。因此,钽铌锂矿精深加工前景广阔,是世界稀有金属市场的“宠儿”。
  富矿里不能再端出“泥饭碗”。2008年4月,该市站在全球市场的战略高度,开始规划钽铌锂产业的发展,成立了钽铌锂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办事机构,高位推动锂电产业化。
  今年初,该市出台《锂铷铯产业发展规划》,中国工程院杨裕生、陈立泉院士等国内锂电产业顶尖专家为规划把脉,对宜春“亚洲锂都”目标给予了肯定,并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新能源经济”支撑“亚洲锂都”
  随着石油等能源日趋紧张,新能源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目前,发展以锂离子电池为动力的纯电动汽车(简称锂电汽车)已成为国际汽车界的竞争热点。“亚洲锂都”的锂产业链条,终极目标是生产动力锂电池,继而生产锂电汽车,形成完整的“新能源经济”。
  据了解,我国小功率锂离子电池早已产业化,广泛运用于手机、MP4等产品,生产动力锂离子电池技术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化条件基本成熟。
  从技术上看,3年内,我国能生产出一次充电15分钟,能保证小车行驶300至400公里的动力锂电池,而且充电次数(循环寿命)达2000次,车速达120公里/小时以上。使用锂电池的汽车运行成本比燃油汽车大大减少,性价比高。
  从市场上看,国际主流汽车公司福特、通用、日产、三菱、奔驰都将在近两年推出锂电汽车。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在去年底的规划中也提出,到2020年中国的新能源车将达到5000万辆,平均每年要生产500万辆。
  宜春以锂云母形式存在的矿石,是生产锂离子电池原料碳酸锂、正极材料的最好原料。面对发展锂电汽车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谁利用好了资源,谁就能抢占先机。该市将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一是引进大型企业直接介入,紧盯国内大型动力锂电池生产企业;二是利用本地企业先开发、生产锂电池材料,再生产动力锂电池,之后发展锂电汽车。
  打造江西第4个千亿元产业
  宜春人正按照打造“亚洲锂都”的蓝图勾勒美好未来。
  今年初,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公司,前期投资5000万元建设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加工项目,预计今年上半年正式投产。电池正极材料的引进和量产,将使宜春拥有锂电池生产关键性技术。
  广东一家公司已和宜春签约,计划投资7个锂电产业项目,投资总额12亿元,生产动力锂电池和能量锂电池。
  目前,还有涉及锂电产业的10余个项目正在洽谈跟踪之中。
  4家产业基金也向宜春锂电产业伸出了“橄榄枝”,帮助企业突破融资瓶颈。
  锂电产业离不开科技支撑。该市与清华、北大等一批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家重点锂电试验室建立了沟通和联系机制;一批国内有影响的锂电专家受聘担任宜春锂电产业顾问;着手筹建国家级锂电产业研发中心。
  根据“亚洲锂都”的产业定位,宜春力争在3年内成为亚洲最大的碳酸锂生产基地,形成年产50万组大型锂电池的生产规模,建成中国最大的动力锂电池生产基地。在此基础上,再通过3至5年的努力,建立起年产50万辆锂电池汽车的产业基地,使锂电池小型汽车达到年产35万辆以上规模,大型公交车达到年产5万辆以上规模,从而使该产业环节的年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宜春打造‘亚洲锂都’的愿望一定能实现,但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罗智勇满怀信心地说。
  链接
  当前,随着世界不可再生能源的日益枯竭,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无污染的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愈显迫切,这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都离不开锂。从2004年起,全世界锂的消耗量每年均以25%的速度增加,目前全球市场上锂的缺口达50%,锂的价格也从2005年每吨10多万元,涨到现在的60多万元,并且还有继续上涨的趋势。宜春钽铌矿生产的锂云母含有4%至4.5%的氧化锂,氧化锂储量达百万吨以上,是矿石含锂矿的世界第一。

责任编辑:仁可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