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过热和高铜价—中国铜板带业发展的两大隐患
2007年07月31日 0:0 5704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铜资讯
2005年,在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替代进口诱惑及原料企业延长产业链等因素的推动下,这股投资热潮持续升温。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
来全国在建、拟建的铜板带项目投资总额125亿元人民币,新增产能近80万吨,这些新上项目大多计划于2-3年后投产。如此巨大的投资规
模,在中国铜加工乃至铜工业史上都是是极为罕见的。
呈现投资主体、经济性质多元化特色,既有铜加工企业自身规模扩张而新建或扩建的项目,也有大型综合冶炼企业延长产业链进军铜加工
业而新建的项目,还有钢铁及其他有色金属企业跨行业投资铜加工新建的项目。
单项投资规模大。新上铜板带项目一般在6万-10万吨左右,单项投资金额巨大,10万吨铜板带的单向投资额一般在15亿元以上。
前景较好、替代进口空间较大的高精度、高附加值铜材。如高精度引线框架铜带、射频电缆带、变压器铜带、高档电解铜箔等。装机水平
高。本轮投资的铜加工装备整体装机水平较高,主体设备及关键设备一般从国外引进,具有当今国际一流水平,如精轧机、光亮退火炉、
清洗机列等,其他设备及辅助设备虽是国内制造,但一般都具有国内领先水平。
消费量102万吨,铜板带产量和消费量双双位居世界第一。高速增长的铜板带市场需求,在某种意义上大大刺激了铜板带的投资欲望。部
分高端产品的进口依赖和相对高企的加工费形成了颇具规模的进口替代市场空间。中国电子、通讯、家电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使高精度电子
铜带的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2002年-2006年中国高精度铜板带的年进口量均保持在20万吨以上,进口产品以引线框架铜带、射频电缆带
、变压器带、接插件铜带等品种为主。以引线框架为例,2005年中国引线框架铜带的需求量约4万吨,同比增长15%,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
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
续快速发展的好势头。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下,部分早期步入铜板带加工的企业大都获取了较为优厚的回报,无形之中形成一种铜板带行业
投资回报率较高的表象,从而吸引了各种资本纷纷涌入铜加工领域。铜冶炼企业为提高抵御风险能力而延长产业链。自2004年以来,一路
走高的铜价使铜原料企业获利颇丰,但任何商品都是要遵循其价值规律的,其价格终要回归其价值。另一方面铜精矿越来越稀缺,铜矿山
、冶炼企业也面临资源枯竭的威胁;因此,为提高低抗风险的能力,铜原料企业纷纷采取产品多元化战略,延长其产业链,加快了涉足铜
加工领域的步伐。
产品种类和产品规格有限,多数企业铸锭卷重不及3吨。产品性能和精度可以称上为高精度板带材的产量比重仅及1/3;企业分布不均匀,
有半数左右(约47%)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省市。
扩能改造,同时铜冶炼企业也开始进军铜板带市场,延长自身产业链。预计3-5年后中国铜板带市场将新增产能近70万吨。
经接近60万吨。铜带是以铜板坯料为原料生产的,用途很广,大到大型变压器铜带,小到衣服纽扣用铜带,精密的有大规模集成电路用框
架材料,每个家庭使用的电器开关材料都离不开铜带,目前国内铜带的年消费量在40万吨左右。按用途分,铜板带可以划分为汽车水箱用
铜带、变压器用铜带、电线电缆用铜带、电真空器件用无氧铜带(以上为纯铜带)、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用铜带、弹性材料用铜带、钟表用铜
带、晶体管用异型铜带等。
设备、汽车、交流电机、微型计算机、移动通讯基站设备、冷柜等产品的增长幅度均在20%以上。
,产销增幅均在22%以上,预计全年将保持快速、稳健的增长势头。
良好发展势头,一季度产量增幅达到了35.3%。
带动了铜合金引线框架需求的增长,为引线框架铜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
万吨,其中分立器件用铜带约为2.5万吨(含异型铜带),IC用铜带约2.2万吨。
产量达到720万信道,自2001年以来保持26.5%的年均增长速度。3G的实施及通信设备市场的增长,将带动通讯电缆需求的快速增长,从而
为射频电缆铜带提供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4亿千伏安,市场额将达到700亿元。
等领域迅速发展。铜铝覆合线直径一般为0.1-5.0毫米,价格是纯铜线的70%。
其中60%都是在2006年新建、扩建的。
预计2007年双金属覆合电缆铜带年需求量为3万吨左右,并将以较快速度增长。
这些行业中的铜加工材的消费影响也各不相同。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