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谈判战况告急 三座大山逐鹿中原
2009年04月27日 14:16 4044次浏览 来源: 财经 分类: 相关新闻 作者: 严江宁 张伯玲
4月15日,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普氏能源资讯钢铁部门全球总监弗朗西斯布朗(Francis Browne)来到江西南昌,这是他见到的第三个中国城市——之前是北京和天津。他此行的目的很明确:游说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钢铁消费国,接受直接反映市场现货价格的指数定价机制。
“中国应该在新的铁矿石定价机制中有所作为。”他表示。
2008年的铁矿石谈判,随着中国钢铁企业与巴西淡水河谷、力拓先后达成不同的涨价幅度,铁矿石传统的谈判和定价机制已发生动摇。2009年,当三大铁矿石巨头与全球主要钢铁厂商重开一年一度的铁矿石谈判时,“三大”之一的必和必拓将指数定价机制摆在了谈判桌上。与此同时,另外两家铁矿石厂商巴西淡水河谷和力拓,也不愿在低迷的需求面前低头让步,仍在等待更好的出价。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下称中钢协)则在谋求更有利于中方的机制改变。
必和必拓力推的指数定价,是钢厂与供应商仍签署长期供应协议,规定每年采购铁矿石的量,同时采用目前主要钢铁咨询商提供的三种指数——普氏指数、MB指数、SBB指数中的任意一个,作为成交当日的铁矿石成交价,以此回避每年一次的价格谈判。
旧有的谈判规则已经瓦解,但铁矿石基准价格谈判的新秩序仍未确立。随着3月中国铁矿石进口量创下新高,铁矿石生产商愈加明确中国是全球市场中最大的增长点。在全球钢铁需求萎缩的大背景下,在抢占中国这“最后一片热土”的同时,延续了40年的铁矿石谈判体系正在进一步裂变。
开局卡壳
在2008年铁矿石谈判结束后,一直在铁矿石谈判中鲜有作为的中钢协开始反思。“一直以来,铁矿石谈判中钢协都在做,但参与力度不是很大。”中钢协一位权威人士告诉记者,因为在2008年以前,铁矿石上涨时部分钢厂可以通过价格上涨转移成本,但2008年的情况超出了中国钢铁企业的承受能力。“这个问题需要解决。”
2008年8月,由中钢协牵头,九个进口铁矿石较多的钢铁企业组成了进口铁矿石研究小组(下称研究小组)。“研究小组主要的任务就是制定2009年铁矿石谈判的策略。”上述权威人士表示,让淡水河谷撤销调涨要求,就是研究小组取得的第一个成绩。
随后,研究小组决定,2009年铁矿石谈判仍委托中国进口量最大的钢铁企业——宝钢进行谈判,谈判从2008年11月14日正式开始。
与近几年谈判的最大不同在于,今年的铁矿石谈判从一开始就定下了“降价”的基调,问题只在于降多少。2008年中国国内市场的铁矿石价格经历了“冰火两重天”,每吨现货价格一度冲高至180美元,年末跌至不足60美元,而钢铁产品价格也已跌至1994年的水平。业内普遍预期铁矿石价格会下降三四成。
主持谈判的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方要求铁矿石价格回到2007年的水平,这意味着巴西铁矿石应至少降价40%,澳大利亚铁矿石应至少降价45%。这一降幅正是研究小组作出的决策之一。
而对于参与铁矿石谈判的三大铁矿石企业——巴西淡水河谷、力拓和必和必拓而言,三家虽然心事各不相同,但在不急于达成铁矿石谈判价格方面却有默契。
力拓亚洲及中国区总裁路久成曾对记者表示,要到市场恢复正常时才能有理性化的谈判,由于目前市场价格仍波动较大,力拓并不急于达成谈判。“去年的铁矿石谈判到5月底才完成,而现在还有一段时间,我们想等一下,多看看市场的变化情况再做最后的决定。”路久成说。
今年3月底,力拓首席财务官Guy Elliott在亚洲矿业大会上亦表示,目前暂不急于达成铁矿石谈判的价格对力拓是“有益”的。力拓希望美国、中国等国家的刺激计划给钢铁和金属市场带来复苏。
巴西淡水河谷由于在去年的铁矿石谈判中“吃了亏”——率先达成了一个较小的涨价幅度,之后的涨价要求又遭到中国钢企的集体抵制,今年已明确表示放弃谈判“首发权”。在4月16日召开的“2009冶金矿产品国际会议”间隙,巴西淡水河谷中国区总裁朱凯对记者表示,鉴于目前的形势,淡水河谷会“让出驾驶员位置”,希望先由其他两家矿企把价格谈定。
力拓和巴西淡水河谷目前仅公开表示接受10%的小幅降价,这与中钢协所设定的40%以上的降幅目标相距甚远,双方很难在目前的市场形势下达成一致。
而由于中钢协和中国钢铁企业一直拒绝接受必和必拓所推崇的“指数”定价,在三大铁矿石巨头中略显“孤立”的必和必拓,自然不急于在谈判队伍中充当“先锋”。
铁矿石谈判就此陷入僵局,而僵局的打破,则一方面系于市场在未来两个月的变化,一方面有赖于未来几个月的多方利益博弈。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