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谈判战况告急 三座大山逐鹿中原
2009年04月27日 14:16 4043次浏览 来源: 财经 分类: 相关新闻 作者: 严江宁 张伯玲
新秩序在哪里
中钢协、巴西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FMG、印度铁矿石商、南非矿石商、普氏指数、MB指数……随着越来越多的角色和利益体加入铁矿石谈判中,延续了40年的铁矿石谈判体系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裂变。但截至目前,还没人能看清,裂变最后会形成怎样的新秩序。
自1969年以来,每年全球主要钢厂和铁矿石企业都会就当年的铁矿石价格进行“多对多”谈判,最终如有一对有影响力及规模的谈判对象达成协议,就被视为当年的基准协议价格,为各方广泛接受。最初参与铁矿石谈判的买方主要是欧洲钢厂、亚洲钢厂,随着中国钢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03年,以宝钢为代表的中国钢铁企业加入买方的谈判队伍。卖方则主要是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力拓和必和必拓三家。
这种谈判的基础在于,达成一个稳定一年的价格,将有助于钢铁企业和铁矿石企业确定当年的投资、销售和定价。“钢铁和铁矿石都是高度资本密集型产业,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体制,很难保证供需双方的平衡。”淡水河谷中国区总裁朱凯如是认为。
然而,这一传统的谈判和定价机制实际上已在2008年被打破。由于当时力拓拒不接受宝钢与淡水河谷达成的65%-71%的涨幅,而当时铁矿石现货价格远高于涨价后的基准协议价格,中方被迫接受了力拓更高的涨价要求。
但从2008年四季度开始,由于市场突变,铁矿石现货价格开始低于铁矿石长协价格,这给长协价格的执行带来了很大挑战。众多钢铁企业开始千方百计拖延长协矿的进口,转而在现货市场上购买价格更低的进口现货矿。
如此一来,传统的铁矿石谈判机制的存在价值就打上了问号——每年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达成的铁矿石年度基准价格,已不复稳定,也不能达到锁定双方成本的目的,不但铁矿石厂商对长协价失去了信任,中方也对这种传统的定价机制发生了动摇。长协价是否真能反映一年的铁矿石价格走势?在供需形势发生了剧变之后,长协价与现货价严重偏离,是否该有相应的补偿机制?
有中国企业提出了“季度定价”的思路。“铁矿石谈判迟迟未果,对供需双方来说都不是好事,中方不妨换一个思路,比如将季度的钢材价格抽样加权后与铁矿价格挂钩,一季度确定一次价格。”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杨思明提出。
这一局势恰恰为倡导“指数定价”的必和必拓提供了机会。必和必拓一直希望建立的新秩序是:钢厂与供应商仍签署长期供应协议,规定每年采购铁矿石的量,但价格根据指数变化,随行就市。
正在中国推介“普氏指数”的普氏能源资讯钢铁部门全球总监弗朗西斯认为:“中国人有一种错误的思维,就是把现货价和长期协议价格完全割裂开来,为什么不能采用现货指数来签署长期协议呢?毕竟一年谈一次长期协议价,你恐怕永远找不准当年的铁矿石价格定在哪里双方才能都不吃亏。”
但“指数定价”始终无法得到中钢协的认同。“中国肯定不会接受指数定价。”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表示。他认为,指数定价相当于钢厂向铁矿商承诺了长期采购数量,但丧失了议价能力,不利于钢厂安排生产和销售。
联合金属网分析师张平认为,中国钢企不接受指数的很重要原因,就在于指数的制定规则太不透明,“看不清楚是通过怎样的数学模型、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形式进行定价等。而中国钢企不能接受一个未知的东西。”
事实上,接受指数定价就意味着原有的定价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颠覆,市场价格完全由一个第三方咨询机构来决定,定价的主动权完全不在中方自己手中。这恐怕才是中钢协无法接受指数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由于巴西淡水河谷仍认为长协价格是对钢厂和矿企最好的选择,力拓也没有放弃过坚持基准价格。这意味着,短期内多方不会根本“否决”铁矿石基准价格,但会在谈判过程中探索谈判机制的细微调整。
为求打破目前的僵局,中方正在寻求更多的铁矿石谈判参与对象,以打破三大矿山的垄断。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告诉记者,谁都可以来参与谈判,不仅是巴西、澳大利亚,只要它们愿意,南非、印度也可以加入,“谁先谈完,谁给的价低,就给谁的量多一点”。
与往年不同的是,澳大利亚第三大铁矿石生产商Fortescue金属集团(Fortescue Metals Groups Ltd,下称FMG)也可能被引入到谈判中来。一位接近FMG的知情人士透露,中钢协有意让FMG也加入铁矿石谈判,达成较低的价格后再转而施加给三大矿企,但这在短期很难实现。
FMG执行董事史贵祥(Russell Scrimshaw)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FMG开始销售铁矿石还不足一年,而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三家已经从事近40年的铁矿石销售了。“和他们相比,我们还只是婴儿(baby)。”史贵祥坦言,“FMG将来可能会成为铁矿石谈判的一个重要角色,但现在我们仍在学习中。”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