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面对新挑战 结构不合理问题仍然突出

2010年01月19日 8:58 222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节能减排   作者:

  1月18日消息  2010年是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收官”之年。前四年,全国单位GDP能耗逐年逐季降低。2006年下降1.79%,2007年下降4.04%,2008年下降4.59%,2009年预计下降6%,四年累计下降超过15%。全国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不断降低,2007年分别下降4.66%和3.14%,2008年分别下降5.95%和4.42%,因此,我国有望实现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20%左右的目标。
  但由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突出,第三产业比重偏低,高耗能工业增速较快,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短时间很难消除,都给节能减排工作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有的地方出现盲目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苗头,有的地方擅自出台高耗能行业电价优惠政策;一些企业效益回落,影响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工作层面也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激励政策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监管不到位、基础工作薄弱等问题。因此,要顺利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仍需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
  几年来,作为一种“倒逼机制”,节能减排不仅极大地促使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淘汰落后产能,遏制“两高一资”产业的泛滥,而且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使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着提高。然而,进一步推进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还面临许多压力和困难,有的是来自旧有“粗放”发展模式的惯性;有的是由于缺乏技术支撑而“力不能及”;还有的是由于原有的经济结构固化了某些既得利益而招致的既得利益集团“阻挠”。但无论遇到何种困难、何种压力,都不能放弃节能减排的努力,并且要常抓不懈。在不久前结束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我们又向国际社会作出了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庄严承诺。为完成这一新目标,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势必要更加重视节能减排,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切实把节能减排工作推向深入。
  首先,要抓牢节能减排的“两大主体”,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一方面要明确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中的责任地位,将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相结合,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同时注意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实效,避免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工作中走过场,搞形象工程。另一方面要运用适当的财政金融政策改变节能减排利益分配格局,通过排污成本和排污收益内部化来抑制市场失灵,以利益诱导促使企业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主体作用,提高企业节能减排的自觉性。
  其次,要完善节能减排的“两个机制”,建立节能减排的目标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把节能减排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要建立健全节能减排考核机制,将降耗减排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和干部考核体系。要转变旧的“GDP至上”观念,不仅要考核经济总量,还要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以及水、空气质量等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考核体系。建立完善地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体系,开展绩效考评,并将考评结果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同时,要对完不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官员和企业家实行问责制,把节能减排监督社会化、透明化。
  再有,要发展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两种经济”,在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中实现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建设“两型社会”、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当前要继续加强循环经济的试点及推广工作,及时总结经验,予以推广;组织编制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做好循环经济促进法贯彻实施工作。要大力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低碳产业。以低碳经济为契机,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设立低碳经济试点,探索行之有效的低碳经济发展工作机制。
  同时,要突破节能减排的“两项技术”,以科技技术创新、管理技术创新引领节能减排。一是要加快科技创新,采用新技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及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建设,支持节能减排企业创建节能技术研发中心,推动节能减排技术成果转化。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中国经济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依靠科技创新,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投入、以尽可能少的污染物排放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加强节能减排管理创新。综合运用价格财政金融和产业等经济手段,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节能减排的有效管理方式。还要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国际合作,切实加强与先进国家在能源节约、新能源开发以及低碳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学习引进国际先进管理技术和经验。
  需要特别重视观念更新和思想解放,切实把节能减排理念贯彻到生产、生活和社会治理每一个环节,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形成全社会注重节能减排的风气。

责任编辑:kitt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