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价急跌一年涨势转入震荡期 进口增势依旧
2010年02月02日 8:50 4251次浏览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分类: 铜资讯 作者: 朱琳
“2月的单子现在看来还不错,3月份就不好说了,大家都比较谨慎,长单都做得少。”经营铜贸易的莱城贸易公司业务经理何鹏谈到2010年开年的铜市时,言辞颇为谨慎。
本报记者了解到,铜价在2009年高涨130%之后,上周突然大幅下跌。仅仅一周时间,上海长江市场的1#电解铜已由59900万元/吨跌至53750万元/吨,跌幅超过10%。期货市场也同样一片惨淡。上周伦敦铜下跌8.88%,上海期铜也下跌8.43%,均创下2009年以来最大的周跌幅。
“国内铜的需求总体上还是比较旺盛。但目前的情况是,铜的金融属性太强,这对价格影响很大,所以今年我感觉铜会在高价位震荡。”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铜部主任赵波对记者表示。
记者还从江铜、铜陵有色(000630,股吧)等铜企了解到,目前下游的铜需求整体情况还是持续了去年以来的良好态势。然而,与此同时,铜市上却高悬着另一把“达摩克利斯剑”——去年以来大量的铜库存。“这个数字现在无法统计,但超过100万吨是有的。”赵波表示。这把“剑”何时掉下,或将左右着今年铜市的动荡之局。
进口增势依旧
2月1日,新一周的铜价走势似乎还在延续上周跌势。当天,长江现货铜价跌至53750元/吨。
“最近央行有一些收紧信贷的措施,再加上美国对金融监管也欲收紧,两方面的影响重合起来,加深了最近人们对铜后市的担忧。”金瑞期货铜分析师赵凯对记者称。
而去年以来,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的流动性过剩以及美元前期的疲弱都曾强筋地支撑着铜价不断刷新高位。但现在,这两大支撑力开始调转枪头转化成为压力。
贸易商何鹏对记者表示,在现在的市场行情下,铜价会受到各种宏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很难判断长期的走势,所以目前贸易商普遍做的单子都比较短,也比较散。“后市确实不敢看太远,大家都有观望的情绪吧。”
不过这并不影响贸易商们赚取差价的劲头。“1月份铜的进口数据还没出来,但同比、环比都肯定是增长的。”上实国际贸易进出口部陆伯侯对记者说。
赵波对记者解释:“去年国内外价差一度造成进口大增,现在平稳了一些,但是还是会出现价差,而实际情况是,只有有价差,铜就会有进口。”何鹏也有相似的观点:“现在是升贴水比较低的水平,一旦有较高的升贴水出现的话,进口就会加大。”
铜库存悬疑
除了宏观政策的影响,高居的铜库存或许是另外一只拉跌价格的“手”。
“保税仓里现在都囤积着很多铜没有出货。”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而有机构估计,仅保税库囤积的铜就25到30万吨的总量。
这只是国内隐形库存的一部分。“隐形库存确实不小,这也是铜价风险比较大的地方。现在应该说至少有100万吨的铜没有消费掉。”赵波表示。
据统计,2009年我国铜产量大致在400万吨,进口则前所未有的达到300多万吨,但据权威有色研究机构安泰科的估计,去年我国铜的消费量在560万吨左右,因此大约有130多万吨的铜未被消耗掉。
“现在较为明确的是,替代废铜50万吨、国储收购23.5万吨,剩下的库存几乎就是存货或者是企业库存!”赵凯说。
“这部分库存我觉得可能今年下半年就会有所释放。”铜陵有色一位人士对记者表示。而赵凯则认为:“也许等不到下半年,现在已有一些铜的库存开始进入市场了。”
“现在下游的需求确实很好,我们的生产线都是满负荷的。”一位铜陵有色人士对记者表示。据了解,目前国内电解铜企业的开工率普遍在90%以上,不过铜加工企业开工率稍低,在70%左右。“这是由产能规模决定的,因为铜冶炼企业产能赶不上铜加工企业的产能。”
据了解,铜的下游大户是电力行业,而国网公司的总经理刘振亚也称,今年我国的电力需求将呈现恢复性增长等。2010年,电网投资将主要投向特高压输变电线路等重点工程建设、新一轮农网改造等城乡配电网建设,以及智能电网试点建设等领域。
“我国现在还处在工业化的阶段,像电网,目前农村的电网还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未来有很大的空间加大改造。”赵波亦说。
不过,需求的增长或许在国内铜企的扩张冲动和贸易商赚取差价的进口冲动面前有些力不从心,“今年可能会出现一个真空期,就是中国的进口在去年高速增长有一个减缓,但国外的消费又还没有起来,这时候可能是一个调整的时间。”而在这个调整的时间里,赵凯预计:“铜价上下的振幅在今年可能会达到3000美元/吨。”
责任编辑:仁可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