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有色金属价格还是要回归到基本面
2009年05月18日 8:58 1753次浏览 来源: 理财周报 分类: 有色市场
4000元/吨铜价倒挂失重,沪铜大跳水,“需求不行”
长期来看,有色金属价格还是要回归到基本面,而除了锌略好外,铜和铝的形势并不乐观.
“最近现货卖得很不好,市场上的货突然多了,价格也低了。”
1个月前,还在为“手中无货”发愁的上海某铜产品贸易商老张(化名)最近发现,他当时在高价位托朋友买的几百吨铜销路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好。
“货已经不紧张了,大家手里的铜一下子都多了。”老张无奈地表示。
与现货市场相呼应的是,前期热火朝天的期货市场也开始出现了颓势。
在经历了短暂繁荣之后,上海期货交易所期铜价格也随现货形势的改变而大幅跳水,进而带动三大有色品种的集体下挫。
截至理财周报记者5月14日发稿时,沪铜0908合约大跌收于35500元,当天跌幅4.49%。前一个交易日因为有色振兴计划出台而造成的刺激性上涨被全部吞噬。
“长期来看,有色金属价格还是要回归到供需基本面。而除了锌略好外,铜和铝的基本面形势并不乐观。”
西南证券有色金属分析师兰可认为,铜和铝的价格都有可能大幅下跌。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我看空铜价”,永安期货金属分析师吴剑剑直接告诉理财周报记者,“需求不行”。
空出来的船期
现在来看,造成此前铜价直冲40000元大关的主要因素,或许只是港口的船期。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内的现货和期货铜价都严重高于外盘。”兰可介绍,不考虑运费、损耗等进口成本,铝的价格比海外多2000元/吨,铜的价格比海外高4000元/吨。
在这种情况之下,进口国外的铜存在大量的利润。而且从3、4月份的进口数据来看,中国的进口数量一直在增加。
海关的数据显示,中国3月未锻造的铜及铜材进口374957吨,较2月上升14%,创月度纪录新高。4月份未锻造的铜及铜材进口399833吨,环比上升6.6%,同比增长62%。而1-4月累计进口1336645吨,累计同比增加40.5%。
但是,在3、4月份进口量如此庞大的情况下,3月中下旬一直到4月份,市场上的铜价却在节节上涨。
当时,贸易商们发现市场上的铜数量极少,他们忙于找货。而在半个月之后,铜价就开始回落。
“之前国储在大量收铜,进口的船期都被他们占去了。铜价涨那么凶,我们却苦于无法进口。”老张介绍,直到最近,国储收储告一段落,才有大量的贸易商进口船只到岸,市场上的铜因此一下子多了起来。
“中国需求”难撑铜价
与此同时,“中国需求”并不像此前预期的那么好。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此前的需求更多的是由政策性的收储造成的,并非真实的实体经济的需求。
还在铜价节节上涨的4月初,南华期货研究所所长朱斌就提供给理财周报这样一组数据: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况下,精炼铜的需求大幅下降。2008年美国的精炼铜消费需求同比大幅下降了6%,日本的消费需求同比下降1%,欧洲仅微增0.2%,虽然中国保持相对温和的增长,但增幅亦仅3.8%。
欧美日的精炼铜消费量占全球的比重为44.4%,而中国的消费占比为26%。因此,欧美日消费需求的减少将会对精炼铜市场形成沉重压力。
“进口数据不断攀升,但这些进口以及国内的产量部分成为了隐性库存而没有进入消费环节。”
朱斌认为,“这从下游产品产量状况以及交易所库存大幅增加的情况中都可以反映出来。”
也和老张所说的情况基本一致。他告诉理财周报记者,“现货卖不动,销售状况很差。”
“7、8月份是传统的消费淡季,尽管现在淡旺季逐渐不明显,但理论上说,这几个月的价格不会出现上涨。”联合证券研究所有色金属行业分析师叶洮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他认为,从供应格局和实体经济需求情况来看,铜价上向面临很大压力。
通胀能撑起铜价吗?
而一个备受瞩目的指标在最近也上蹿下动。一直以来,市场对于因流动性增加而造成通胀的担忧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作为对抗通胀的主要品种之一,一旦通胀加深,有色金属的价格必定会直接反映出来。因此,美元指数一有异动,便会引发市场的相关反应。
“如果说铜价有利多的话,就是流动性导致的通胀。”叶洮认为。
4月17日以来,美元指数连续下挫,已触及1月9日以来的最低点。截至理财周报记者发稿,美元指数已跌破3月19日低点82.60,此前这一点位被认为是下方支撑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徘徊,5月14日理财周报记者发稿之时,美元指数险守住82点。
不过,对于美元将会何去何从,市场从来没有统一的意见。比如对于美元指数的看法,有市场人士认为,破位之后有可能继续下行,直到突破80。
而另一方则认为,一段时间的连续下挫已属超跌,后市有反弹的机会。
由此,分析师们对通胀对有色金属价格的影响看法也莫衷一是。
比如,叶洮对通胀出现的预期较大,认为铜价将因此获得支撑;而兰可则认为美国不会放任指数进一步下滑,美元指数的下跌只是暂时现象。
责任编辑:四笔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