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大学生求职记
2009年05月25日 11:36 1314次浏览 来源: 大路人才网 分类: 人才资讯
一个大学生为了找工作能跑多远
大四女生李小慧急了,眼看就要毕业,工作还无处着落。
李小慧是西安人,人生理想是做一个“铁肩担道义”的记者。4年前收到一所全国重点大学新闻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时,父母的喜悦和骄傲还犹在眼前,但她现在发现,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她的寻找范围先是锁定西安,后来,觉得陕西省内都可以将就,一连串的碰壁后,只好放眼全国各大城市。现在,不管天涯海角,只要是新闻岗位,李小慧都愿意干。所以,当从网上搜索到台州日报社招聘记者的资讯,李小慧立即从地图上找到这个陌生的地方,急急忙忙赶了过来。
她在台州看到的,也是人头簇挤的报名应聘场景——每个新闻岗位都有20多个竞争者,像她这样的名校生比比皆是。
大学生的就业处境远不如10年前的高中生
前几年有篇调侃大学生找工作难的网上热帖《多招了三五成》,但现实更残酷,跟上个世纪90年代相比,台州近年的大学录取数,不是多招了三五成,而是三五倍,以致台州大学毕业生在当下就业市场的处境,远不如10年前的高中毕业生。
据统计,1995年到1997年,台州每年的高中毕业生是七八千人,而最近3年,普通高校每年在台州录取2万8千人左右,这还不包括各种成人高校和电大脱产班。2006年至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在台州累计录取83690人,而1996年至1998年,台州高中毕业生累计26583人,前者是后者的3倍多。
用人单位的评价普遍负面
在实习时,李小慧的指导老师——一个老记者发现,这个全国重点大学新闻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在校考试成绩优异,但她连最基本的消息也不会写。对此,这个老记者不感到意外,最近几年他接触的大部分实习生在校时都没有学会基本的新闻采写技能。
记者所采访的用人单位对近年大学毕业生的评价,普遍偏于负面。星星、宝石等台州著名企业都表示,近年新招的大学生大部分专业能力比较差,没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动手能力强。而且,大部分比较浮躁,缺少吃苦精神,不如那时的大学生踏实敬业。
台州学院一位老师认为,近年来大学大量扩招,所谓“萝卜快了不洗泥”,确实带来了教学质量的下滑,其中一个原因是生源质量大幅下降。比如,1997年台州本地高校的招生数是491人,而2007年招了8627人,扩招了16倍多。按照录取率算,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被台州师专录取的考生,现在都可以上一本线,换句话说,他们都上了现在的重点大学录取线。
这位老师说,现在相当多的学生进了大学以后不用心学习,主要心思用在玩上,或者浑浑噩噩,大学4年,混张毕业文凭而已。
过度扩招的后果
不过,李小慧是个勤奋的学生。她英语通过六级,各种新闻定义背得滚瓜烂熟,但要她用最基本的新闻结构方式写一篇消息,就一头雾水了。
新闻专业是大学扩招的重灾区。据教育部统计,1994年,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只有66个,到了2006年,增加到661个,在校生13万余人,而当年全国核准颁发记者证的新闻工作人员只有18万人。
以我省为例,新闻传播类专业在各所综合类高校无一漏网,理工类、师范类、财经类、政法类、农业类、体育类院校遍地开花,各地市的城市学院也纷纷涌现新闻专业。
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何梓华认为,目前国内新闻学类专业点超常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师资、教材、设备……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有的学校只有两三个教师就挂牌招生,一些基本的专业课也未能开设。不具备办学条件却又盲目招生,其后果必然是毕业生质量下降。”
新闻专业沦为扩招重灾区,是因为对硬件要求不高,对许多学生也有吸引力,但新闻专业的实践性、技术性很强,没有足够的真正懂得新闻专业技能的师资,是很难教出合格的新闻记者和编辑的。
如今,李小慧们必须吞下过度扩招的恶果。因为严重的供大于求,这几年的绝大部分新闻专业毕业生注定不可能在新闻单位找到工作。一方面,每年3万多新闻专业毕业生涌进就业市场,另一方面,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新闻单位对新闻类本科毕业生,需求量已接近饱和。
一个大学生的自救
现实残酷,何去何从?
李小慧的抉择是绝不放弃理想,新闻媒体毕竟还要招人,所以她愿意到一个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地方应聘,只要是招记者。而在等待考试的短短几天,她也要见缝插针地去编辑部实习,跟老记者学习采访和写作的专业技能。
她赢得了报社一位老大姐的好感。老大姐帮她得到了实习的机会,帮她安排了报社的集体宿舍,还借给她日常生活用品。
就在一边实习,一边等待初试结果的时候,李小慧获悉,她以高分通过了国内一所名校的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考试。尽管这是一个好消息,但连最基本的消息也写不好,考新闻专业研究生却取得高分,这个怪异的事实让经历了求职坎坷的李小慧感到茫然。
读了这样的研究生,对她的求职真的有帮助吗?
责任编辑:mqk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