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避风港效应再现 超级金民一掷千万买金

2010年05月10日 13:11 100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有色市场   作者:

  
  飙涨黄金成了投资“保险箱”?
  在希腊债务危机继续蔓延的带动下,国际金价突然爆发,再次登上每盎司1200美元以上的“天价”,距离创出新高仅咫尺之遥,再度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焦点。
  纵观国内市场,近期房地产调控声浪迭起,股市震荡下挫,黄金再次成为极受关注的投资选择。那么,飙涨的金价将向何处去?是否将再次成为资产“避风港”?
  黄金“避风港”效应再现
  时隔五个月,国际金价再次登上每盎司1200美元的关口。5月6日,纽约商品交易所主力黄金期货上升至每盎司1211.90美元,直逼历史最高纪录。而黄金历史上首次冲上1200美元的“天花板”,还是在去年12月2日。
  同时,国内金价也站到了历史高位的边上,上海金交所黄金交易品种全线大幅上扬,多个交易品种价格刷新历史第二高位,全部超过每克260元大关。
  “目前由于希腊危机、全球股市暴跌等因素引发的对世界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投资关注点再次指向保值避险资产黄金,本轮金价上涨很突然,但也有其必然性。”中国黄金集团上海黄金公司总经理李清飞告诉记者,他刚从欧洲回来,欧洲业界对于希腊危机引发的欧元区信用危机的担心已经加剧,这也是推高金价的直接诱因。
  李清飞认为,新一轮金融动荡到来,加上全球通胀预期进一步增加,“黄金将再次上演‘避风港’行情,避险资金大量涌入是金价创出新高的基础。”
  兴业银行黄金专家蒋舒博士则指出,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主权信用评级不断被调降,近期希腊救援计划出台总算给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带来一丝曙光。但是从目前市场的反应和希腊全国罢工表达不满的气势来看,危机不会在短期内就被化解,它将成为近期主导金价的一个重要因素。
  记者采访多位黄金业内人士,目前业界几乎一致认为,今年国内外金价将突破历史新高,但创新高后究竟是持续上扬还是昙花一现,分歧仍然较大。
  金价走势依然难测
  虽然黄金自今年2月以来,就出现了逐步向上的行情,在近期又突破年内高点,有望刷新历史纪录,但专家分析认为,变幻莫测的国际金融环境,导致金价走势依然扑朔迷离,难以形成单边上扬之势。
  蒋舒分析,此次金价大涨动力来自于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刺激市场有关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带动黄金和美元同向上扬,是典型的“避险情绪”效应。“而下一步,欧元主权债务危机会动摇市场对于欧元前景的信心,有利于美元走强而使金价下滑,也就是‘欧元信心危机’效应,长期未必有利金价上涨。”
  根据统计,2009年初,东欧危机爆发时黄金与美元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持续同时走强,而此次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虽然使得金价与美元仅有37%的交易日同时走强,两者之间在更多的时候还是表现出负向变化的关系。
  “美元黄金同时走强的趋势不再明显,说明全球经济已经露出复苏的苗头,这就使得‘避险情绪’不敌欧元信心危机,也就是说未来如果美元上涨将打压黄金。”蒋舒说。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黄金业内资深专家对记者说:“目前国际金价涨跌不是供求关系,而是资本博弈,价格形成机制比想象的复杂得多,所以难以简单判断金价走势。”
  李清飞认为:“今年将是金价起伏波动频繁的一年,不但有可能创历史新高,甚至走到前所未有的高点,但也可能大幅波动。”
  炒金仍需冷静
  每每黄金市场风起云涌时,国内总会出现“超级金民”的身影,此次也不例外。记者从中国黄金了解到,就在国际金价即将突破新高的“前夜”,北京在上周就出现了一位投资者,一次购入50公斤实物投资金条,斥资1300多万元。而此前,一掷千万元购入金条的投资者就在上海出现过。
  “这位投资者就是从房地产市场退出,再进入金市,通过购买金条进行保值,规避风险。”中国黄金的一位人士向记者透露,近期这种从其他投资转向黄金投资的不在少数。据悉,中国黄金投资金条板块销售额在今年一季度就基本达到去年全年的数额,今年全年将超过200亿元,增长强劲。
  但业内专家也提醒,目前黄金投资仍应保持良好心态,选择合适工具。
  蒋舒分析,譬如近期出现了股市大跌,不免使得投资者急于寻找逆市上扬的金融资产,黄金由此进入了投资者的视野。但事实上,股市和金市并不存在持久稳定负相关关系。
  此外,进行黄金投资,一定要摆正心态。首先,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黄金始终是完善家庭资产合理配置的一个重要工具,也会增加资产的安全性和收益的稳定性,但并非盈利的最佳选择。其次,普通投资者应优先选择实物金条、纸黄金等低风险投资品,而选择黄金期货、黄金T+D等杠杆投资品必须要有相关投资技术。第三,必须分清黄金投资品和纪念品,只有可以回购的金条、金币才有投资价值,而首饰、纪念品并非严格意义投资品。
  

责任编辑:四笔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