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回收产业基金或出台 电器制造商的心病

2010年05月25日 8:30 292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再生金属资讯   作者: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回收问题,现在成了众多电器制造商的一块心病。
  “废弃电器产品的回收产业在现阶段的中国还只能由国家来主导进行,这是一个静脉产业,现阶段不适合彻底开放”,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固体处的李博洋博士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目前相关的配套政策也正在紧张制定当中。”
  财政部综合司收费基金处副处长魏岩对记者表示,国家会尽快出台基金补贴制度,“基金的征收主体就是国内的众多电器制造厂商。”
  对于早在2005年就合资建立了电器拆解中心的海尔集团,其相关业务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近期在西安、太原等地也陆续建厂,“下一步将在家电淘汰率高的城市继续建厂。”
  但有家电制造业人士则对记者表示,现在各项配套制度还都没有完全出台,企业不会贸然加入这个产业。
  暂时不能放开的产业
  去年2月25日,温家宝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以下简称《管理条例》),该条例将于2011年1月1日起实施。据记者了解,与《管理条例》相配套的政策主要包括为企业颁发许可证制度和基金补贴制度等。
  李博洋博士表示,目前起草工作已经完成,“现在还需要相关部委和决策部门进一步审核”。据他介绍,目前我国废旧电器电子产品的主要流向有三个:首先是通过各种方式回收,流入旧货市场,销售给低端消费者。其次是通过捐赠方式向某些特定的贫困地区转移。最后是拆解、处理,提取贵金属等原材料。“最后一种方式其实才是真正的废弃电器的流向,污染也出在这里”,李博洋说。
  “之所以这个产业不能充分放开,是因为产业规模有限,不是每一个售出的家电产品最终都能收回的”,李博洋认为,如果充分放开,那么社会上的热钱会大量涌进,不出一年就会出现产能过剩。
  中国电(600795)子质量管理协会理事长程光辉对记者表示,微利行业的发展只能由政府来牵头。
  李博洋表示,“对于回收企业的资质,我们总体上是鼓励和希望大型电器制造商加入进来,如果不愿意独自承担的话,在产业密集区可以采取几个企业联合建厂、共同管理的模式。限制企业数量其实就是保证每个企业都能'吃饱’。”
  “基金补贴是最需要的”
  对于一个明显处于微利的行业而言,企业的生存将如何能保证?
  财政部综合司收费基金处副处长魏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财政部就在制定基金补贴制度。“在未来5~10年之中,基金补贴对回收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征收方式目前还没有完全确定,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部分费用将由国税部门代为征收。希望这个基金补贴制度能在今年出台,以保证《管理条例》的顺利实施”,魏岩补充道。
  对于已经开始建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的企业而言,基金补贴是他们现在最需要的。
  早在2005年海尔集团就与其他企业合资在山东成立了青岛新天地生态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废旧家电拆解处理中心,并在青岛等地区成立了社区废旧家电回收站,将回收的废旧家电和生产中报废的残次品全部送到新天地进行拆解无害化处理。
  海尔集团相关人士表示,“当初建立拆解中心为现在的以旧换新工作打下了基础。”
  青岛新天地固体废物综合处置有限公司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暗示,公司虽然是山东地区固体废物处理的龙头企业,但是废旧家电处理的利润并不理想。“主要还是看什么价钱能拿回淘汰的旧家电,如果价钱高了,成本就会增加,有时候会出现赔钱的情况”,该负责人说。
  对于废旧电器的补贴,该负责人向记者坦言,非常需要。“现在只有以旧换新的那部分旧家电能拿到一定数额的运输补贴,其他补贴就没有了。如果有了专项基金,我们的利润就有了保证,加上本身就具有的技术优势,我们肯定能够顺利拿到许可证。”
  多数制造商仍在观望
  北方一位不愿具名的大型家电生产商高管表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是一个产业,不应该由家电制造商来做这件事情,社会责任应该承担,但是企业的第一还是盈利,要对企业和股东负责任。尽管企业可能会对自己的产品更加熟悉,但是电子垃圾和生活垃圾一样,需要专门的公司来进行处理,生产企业没有义务做。
  博世和西门子家电集团中心技术标准与认证部高级经理高益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多数企业现在对是否进入回收产业持观望态度。“现在各项配套制度还都没有完全出台,企业不会贸然加入这个产业,就怕政策会有变化。我们不能随便投资一个不能盈利的产业,亏钱的买卖没人愿意做。”
  海尔集团相关负责人坦言,“现阶段此项业务对于生产企业来讲压力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建议政策制订部门可以按照企业回收、拆解的数量考虑相应的政策配套,政策支持的内容可以包括土地优惠政策、一次性建厂补贴等”,该人士强调,“最重要的是,还可以通过相关措施鼓励老百姓自发地将废旧电子交到正规的拆解厂去拆解,减少环境污染。”

责任编辑:仁可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