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新兴行业快车 稀土企业赶赴资本“盛宴”

2010年05月25日 10:43 136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有色市场   作者:

  稀土板块最近在资本市场上表现抢眼。从2月份内蒙古宣布对稀土收储开始,包钢稀土股价从21元起步一路上涨,最高至41元以上。在下游铁钕硼磁性材料方面,中科三环从2月份的9元最高升至15元,4月底以来虽有调整,但依然强于大盘;宁波韵升股价则呈“几”字形,虽有下跌,但表现好于大盘。


  跻身新兴行业概念
  稀土板块尤其是上游包钢稀土股价的强势表现,与去年底以来资本市场推崇新兴产业有关。2009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国科学院建院60周年时做了名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报告,报告全文近8000字,科技兴国的思想贯穿全文。温家宝在报告中强调,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中国必须目光远大,把握机遇,要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并重点提到了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7个行业。
  稀土与上述7个行业中的6个有关。由于稀土新材料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磁性强等特点,可作为性能优良的永磁材料、贮氢材料、发电材料,运用于新能源的风电设备、电动汽车、核磁医用设备、家电、节能材料和发光材料等。
  正是由于与众多新兴行业有关,稀土成为资本市场热捧的“概念”。对于占有上游资源的包钢稀土来说,集稀土及上下游应用于一身,加之行业整合、收储等利好政策接踵而至,自然被投资者一路追捧。


  国内需求尚未启动
  由于价格昂贵,现阶段稀土新材料的市场主要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因此,国际市场对稀土需求的影响颇深。
  据资料,在中国稀土新材料消费结构中,永磁材料占56%,储氢材料占17%,抛光材料占9.9%,荧光材料占8.1%。
  以占据半壁江山的永磁材料为例,钕铁硼磁材是国际上最先进的稀土永磁材料,所用钕铁硼上游为稀土,成本占35%左右。1993年,中科三环率先与日本住友和美国通用汽车签署专利许可协议,成为国内第一家拥有钕铁硼磁材的企业。后来,宁波韵升、安泰科技等另外4家国内企业也获得该专利许可权。
  中科三环和宁波韵升在国内钕铁硼磁材中排名前两位,出口占比均在60%以上。中科三环人士告诉记者,由于2009年上半年需求大幅萎缩,今年上半年订单因此同比大幅增长100%以上。虽然最近两年中国风电设备及变频空调上运用钕铁硼磁材增长较快,但新能源汽车上依然没有订单。他认为,中国稀土永磁材料需求未来两年不会出现爆发性增长,增幅可能在10%至20%的水平。
  卧龙电气是国内电机行业的龙头企业,以生产传统铁氧体电机为主。公司人士表示,尽管稀土永磁电机可以节能,但稀土永磁电机的价格昂贵,应用得很少。据介绍,铁氧体的优点是价格便宜,约为烧结钕铁硼磁体的1/10,如果单从经济性来考虑,永磁铁氧体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目前的技术水平、生产工艺还没有达到消费高端磁材的阶段。
  资料显示,从1997年至2007年的10年间,全球烧结钕铁硼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为26%,2008年受经济危机影响,全球烧结钕铁硼产量下滑6%。


  政策推动因素可期
  中国目前温室气体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专家预计,过不了多久,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排放最多的国家。虽然中国现在还不需要为排放买单,但在买单前过渡期内,中国需要出台大量扶持政策,改变当前高耗能状况,促进节能产品运用。这些或将促进稀土材料应用的加速启动。
  去年底,国家发改委专门在深圳召开了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推广会。国家部委举办商业色彩如此浓厚的推广会,与稀土电机的节能效率有关。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电机在工业用电中耗电占比近70%。据初步预测,如果我国新增电机中有三分之一由上述电机替代,则每年可节电近500亿千瓦时,节约硅钢片50万吨、铜2万吨,可创造近百亿元的产值。
  有分析人士认为,在节能电机成本高企的背景下,国家或出台扶持政策,促进节能电机的消费。
  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的启动同样值得人们期待。消息人士透露,预计今年7月份国家将出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个人购买电动轿车中央财政补贴最高可达到5万元至6万元。如果技术成熟,新能源汽车快速启动值得期待。由此也将带动稀土新材料的应用。

责任编辑:仁可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