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16万“啃老族”正名
2009年06月15日 11:15 1294次浏览 来源: 大路人才网 分类: 人才资讯
6月10日,2009年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在京发布,第二天,多家报纸就用了触目惊心的大标题——16万毕业生沦为“啃老族”。蓝皮书称,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08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失业大学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即所谓啃老族,该报告中定义为待定族)。
就“扣帽子”来说,我倾向于该报告中把这16.51万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定性为“待定族”。“待定”一词比较中性,在不少领导人的简历中,都可以看到某年某月至某年某月“毕业待分配”,甚至这段期间还比较长,这一段经历可以公开写在简历上,丝毫不影响他们的仕途。但“啃老族”明显是贬义,有一则谜底为“啃老族”的谜语,谜面把“啃老族”的生活状态描述为“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
“啃老族”又称“尼特族”(NEET),全称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Education or Training”,最早使用于英国,它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很多媒体据此断章取义,把16.51万人称为“啃老族”,却忽略了一个语境——真正的“啃老族”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然而,这16.51万人中有多少真正满足上述“啃老族”的定义呢?没有求职和求学的行为,并不等于没有工作和求学的意愿。到底是这些人有工作机会不去工作,还是压根就找不到工作?是主动失业还是被迫失业?是省吃俭用还是拿父母的钱挥霍无度?这些问题没搞清楚,不分青红皂白就给16万多人戴上“啃老族”的帽子,恐怕有失公允。
温总理6月5日在西安“挤”招聘会,他说,就业涉及民生,是天大的事,不仅关系国家经济发展,也关系个人前途。今年两会前夕,在回答网友关于就业的问题时,温总理说:“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如果这16万多人都是“啃老族”,有工作机会也不愿意去工作,那大可不必劳总理操心,各级政府更不用忙着出台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套用总理的话,就业是天大的事,不就业就会失去生计和尊严——主动放弃就业,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都没有了,这种思维和举止都异于常人的人,想管也管不了。而现实情况是,毕业即待业,更多出于无奈。
当然也不能排除极少数“啃老族”的存在,长大成人还不能自立,还靠父母养活,的确不是件光彩的事情。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政府也应该感谢这样“被啃”的家庭,正因为父母对子女无条件的付出,容留了这些暂时无法就业的青年,才让待业青年没有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现在大学生毕业不包分配,有的大学生出了校门暂时没有合适的工作岗位,生活来源靠父母供养,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找不到工作,同一个家庭里相互帮助是人之常情,倒未必是父母溺爱孩子。
蓝皮书透露,普通家庭的子女最难就业,而来自金陵晚报的一则新闻说,一个当副局长的父亲花了55万元为儿子谋求好工作,结果受骗上当,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晚清八旗的纨绔子弟们,十足国粹地“啃老”,啃的不仅是父辈的财产,更有特权、等级和荣誉。而今天有不少暂时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他们除了“啃老”,还能啃谁呢?
责任编辑:mqk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