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炉铜水诞生记
2009年06月17日 9:15 6520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铜资讯
时间回到了1953年的4月30日——
坐落在铜官山脚下的新中国第一家炼铜厂,在一片轰隆隆的马达声中拉开了炼铜大战的序幕。一条鲜红夺目的大横幅高挂在冶炼厂转炉房上:“让第一炉铜水在‘五一’节放纵奔流!”
露天料场上放着一堆堆铜精砂、石灰、焦炭、木柴、石英石等,工人们用箩筐将这些物料抬到烧结机的点火炉炉侧的平台上。没有拌料机就用铁锹拌,一拌料,粉尘四处弥漫,配好的物料一经点火烧结培烧,二氧化硫烟气立即扩散升腾。“阿嚏!阿嚏!”,工人们被熏呛的涕泪满面,刚戴的白口罩一会儿就变成了黑的,一个不行就戴两个,两个不行干脆就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和嘴巴。
通红的烧结块刚烧好,工人们就用耙子将其扒进铁扒箕运走。端着烧结块就像端着一团火球,来回搬几趟,铁扒箕就烫的炙手。工人们就这样把烧结块一趟趟运进了元宝车,再推进了熔炉。
烧结,是当年炼铜的第一道工序,接着,就是熔炼冰铜了。 熔炼冰铜的炉子称之为鼓风炉--长方形的大炉子。这里的生产场景更是令人震撼:鼓风炉没有吸烟尘罩、没有降温设备,一加料便烟尘冲天,工友们近在咫尺却彼此看不清人脸。炉温一升上来,火舌憩着四面的炉口,简直就像一座“火焰山”。工人们热得实在架不住,就跳进小水池浸透身子后再冲向“火焰山”。
熊熊的炉火将烧结块熔化成液态,冰铜液通过咽喉口流进前床,冰铜和炉渣在前床中进行澄清分离。冰铜液不断上涨的时候渐渐出渣了,液态的鼓风炉渣如同橘黄色的绸带,在前床渣口飘然而过,流进池子,一滩滩、一层层的叠加起来。
不待鼓风炉渣冷却,工人们就开始用钉耙扒渣。滚烫的扒渣场,草鞋不能穿,皮鞋又没有,他们有的只是布鞋。然而,布鞋不防火,不是鞋帮烧个洞,就是鞋底冒了烟。“穿湿布鞋不就行了吗?”,人群中传来一个声音,于是,一人带了头,大家就开始跟着效仿。
“呜……”,一声汽笛之后,忙碌一天的工人们回到了集体住宿的公棚。公棚是用毛竹、芦席搭建的,床也是毛竹做成的。入夜之后,工人们一边脑子里想着出铜的情景,一边在毛竹床上翻来覆去,竹榻“吱吱呀呀”地响个不停。于是,工长不断地催促大家:“睡觉!睡觉!厂长讲了,铜水明天早上才能好!”
当工棚里的鼾声此起彼伏时,不知是谁惊呼一声:“出铜了(其实是转炉排渣的夜景)!”工友们被惊醒了,气得工长大喊起来:“哪个半夜扯颈子,看我扭断他的脖子。”说归说,这时一位师傅点亮了煤油灯说:“不睡了,少睡一觉没什么关系,看不到出铜,一辈子后悔呢。”工人们三三两两穿起衣服便向厂里跑去了。
时针悄悄地指向了5月1日的凌晨一时。
厂房里,转炉开始进料了,刚进完两包冰铜,封口拉开送风,鼓风机的气流“呼”的吹得转炉口直喷火花。工人们不约而同的抢登转炉的炉台,带着闹新房式的喜悦,七嘴八舌的说:“让我看看!”、“让我看看!”、“我看可以加鹅卵石(石英石)了”、“我看还不能加”……。其实,在这之前大家谁也没炼过铜。
工人们还是没能耐住性子,加起了石英石。由于新开的炉子温度本来就不高,一加石英石,炉内的火焰就变成了暗红色,机房的同志急得大喊:“回风啦!”此刻,工人们盯着炉子,神经崩紧了。
就在这节骨眼上,厂长喇华佩、书记巩水林和苏联专家伊万洛夫都赶来了。喇厂长果断的指挥道:“赶快捅风眼!”
“扑哧!扑哧!……哧--”卡钳了。捅风眼的小王急得大喊:“师傅!钳子拔不出来了!”师傅一个箭步抢上去,抡起铁锤就朝铁钳砸去……经过炉后工的抢险,炉温上来了,火焰由暗红色变成了蓝白色。于是,伊万洛夫对工人们说:“现在可以加石英石了。”
转炉炼铜的第一周期--造渣关终于闯过去了。这时,东方已渐露曙光……
大清早,厂里的工人齐刷刷地聚集在转炉房,等待着那庄严而又令人激动的出铜时刻。连附近的农民也赶来了,想看看“石头炼铜”是神话哩,还是“好咧”(铜陵方言:闹着玩的意思)。
就在转炉进入到第二周期--脱硫、造铜时,一个意外险情发生了:由于炉温升到1200多摄氏度时烧坏了炉口钢板,铜水流了出来。喇厂长随即手一挥,炉子转了过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换焊钢板是来不及了,就用泥堵。玩泥巴,谁也没有中国人在行,一会儿工夫就堵好了。
抢险过后,喇厂长、巩书记、伊万诺夫的身后围了一群工人,他们不顾高温的炙烤,注视着转炉的火焰变化。只听见转炉铜发出“咕噜咕噜”的响声,工人们也嘀咕开来:“铜水煮好了吧?”、“我看好像闷饭呐”……。最后,大家把目光投向了伊万诺夫。
只见转炉的火焰像扯破的旗帜,左右飘忽着,排烟道逐渐的清晰起来。陡然,火焰瞬间下跌,收向炉口形成火苗,几颗格外闪亮的铜花迸出炉口。
这时,伊万诺夫转过身来,紧紧握住喇厂长、巩书记的手说,激动的说:“恭喜!恭喜!时间到了,可以出铜了!”
顿时,守候的人群顿时欢呼雀跃起来:“出铜了!”
“出铜了!”人们连声呼应。
1953年5月1日上午7时许,第一炉铜水诞生了。她向世界庄严宣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个炼铜厂,在“古铜都”--铜陵建成投产!
工人们簇拥着装有铜包子的平板车,一齐将它推向浇铸场,又一起动手扳动铁包子,浇出了第一块粗铜锭。
是的,这第一块铜锭凝聚了新中国第一代有色职工艰苦创业的精神,也深深铭刻着第一代创业者建设社会主义的创造激情!现在,这第一炉铜水浇铸的第一块粗铜锭被珍藏在铜陵有色展览馆,她似乎在默默昭示着-- “没有历史就没有今天!”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