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生生曝贵金属产业乱象 掺假成行业潜规则?

2010年12月01日 13:51 384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贵金属

  2010年12月1日消息 港资珠宝专卖周生生K金饰品含金量不足被曝光后,全国12省市专柜对消费者退货打起“太极”。前几日还称次品只是个别现象、销售未受影响的重庆专柜,终于承认退货。


  问题产品退货延至年底
  周生生出品的一款“54860B”款号的18K金手链被曝含金量不足,引起消费者对大品牌金饰的质疑。对此,周生生方面在其官网上发表声明称,问题手链已于今年6月底在全国范围内停售;周生生近期对所有K金产品进行下架自检,并已委托国家权威机构对全部K金产品进行检测,每件K金产品都必须经检测合格后才能重新上市销售。该公司声明称,公司已经对旗下所有K金产品下架,而购买了“54860B”款号的18K金手链及其他周生生非镶嵌类18K金手链的大陆地区消费者,均可办理退货手续,且退货时间延长至2010年12月31日。
  11月份北京市工商局对24个企业56款珠宝首饰进行抽检的结果公布后,周生生、每克拉美、瑞景行、百利金等企业都上了问题产品黑名单。成分掺假让金饰行业陷入“三聚氰胺”式恐慌。
  据媒体报道,周生生产品含金量不足主要是利润驱动,某行业人士表示:“除了成分不足,还有掺假,一掺假利润就上去了。”业内前几年有个含铱事件,铱是一种廉价金属原料,一些加工商就通过在黄金里掺铱获取暴利。“一吨黄金里掺一公斤铱就能赚30万元,没办法,黄金太值钱了,300多元一克,一吨黄金就3个亿,1公斤铱代替1公斤黄金可不就30万元?”对此掺假,一般检测很难检得出来,一般都得破坏性检测等非常专业的才能检测出来。
  “黄金价格是透明的,诸如周生生这种公司主要赚取的还是品牌溢价,比如靠更有吸引力的设计等,或通过镶嵌珠宝等赚取更高利润。与珠宝饰品相比,黄金饰品本身利润并不高,“毛利才10%左右。”一位证券分析师认为。
  今年受国内CPI持续走高的影响,很多人转向购买黄金饰品和金条,导致黄金饰品销售压力增大。今年以来,香港上市的金饰零售公司普遍股价下跌。


  贵金属产业链乱象
  一位在国家级检测机构工作多年的相关人士称,1997年国家制定了专门的检测标准后,检测中发现以次充好现象少了很多,而在此前如贵金属行业用含金量95%的金代替含金量99%的金的现象很多,玉石、钻石行业也有类似欺骗消费者行为,比如将B货、C货玉石通过人工加工、修复、上色,冒充天然A货;以假乱真将人工锆石冒充天然宝石,用劣质白银替代白金等。
  该人士表示,现在批发市场上品牌销售商进货前送检的贵金属成分不足现象相对较少,但在零售市场消费者送检的产品中,贵金属成分不足、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虚报打折等很多见。
  来自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数据也反映了珠宝行业的乱象。仅去年一年,首饰、工艺品行业共接到投诉4852件,其中质量问题2981件,占到首饰工艺品行业总投诉数量的61.43%。
  零售终端买到的不合格金饰,可能是厂家层层分包的结果。“订单太多,但工人数量不足是现在很大的问题。”青岛一家珠宝钻石生产商表示,珠宝钻石的挑选、打磨等需要专业技术,培养一个熟练工人需要很长时间,这种枯燥工作对年轻人吸引力不大,跳槽的很多。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海珠宝品牌商表示,一般品牌生产商都有固定的工厂生产,但随着销量的增大,也可能外包给其他厂商和分销商,虽然生产流程中有检测程序,但简单的内部检测很难保证K金质量。
  现在国内钻石产品几乎每件都要送检评级,但贵金属首饰品的成分、质量等主要靠品牌厂商自检,或者自主、自愿地部分送检,国家监管部门则是定期抽查。大多数18K金或千足金首饰的质量和成分完全靠品牌和厂商的自律。“现在黄金珠宝的证书太多了。”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有些不是国家级的检测机构也号称是“国家级”的,比如在某地一家名叫“中检质技金银珠宝质量检验中心”的机构,用低价争取客户,有时一个检测只要几十元。这也迎合了部分商家的心理。除标准不一外,有个别不法销售商还利用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串通国外检测机构忽悠消费者。
  目前珠宝行业没有专门的“三包”法规,如玉石、K金、千足金等只存在真假问题,而不属于“三包”产品范围。如珠宝饰品的工艺或质量方面存在问题,消费者可要求商家加工维修。但如果需要退换,则须双方协商解决。

责任编辑:仁可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