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处理让城市垃圾变成新资源
2010年12月23日 10:24 7497次浏览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分类: 节能减排
垃圾围城的解决之道——“垃圾分类”
“垃圾就是一种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它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利润和生态利益。”国内环保权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表示。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一些城市就开始倡导垃圾分类收集处理。马路边、社区里常能见到颜色各异的垃圾箱示意市民把垃圾扔进不同的桶里。
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垃圾分类后被送到工厂而不是填埋场,既省下了土地,又避免了填埋或焚烧所产生的污染,还可以变废为宝。
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是要把这种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前提。以垃圾焚烧发电为例,中国与外国的城市生活垃圾却有很大的区别。如欧美发达国家城市生活垃圾一般都是资源型垃圾,热值高,每千克燃烧可产生1.6万多千焦的热量;而在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中,有机垃圾居多,如吃剩的食物、菜叶菜根、水果皮等在居民生活垃圾中占的比例大,其含水量高达60%,难以燃烧,经过一定的处理,每千克燃烧可产生的热量才达到3700千焦左右。两者相比,同等规模的垃圾发电厂,中国企业的效益远不如国外,甚至亏损严重。
目前,欧盟各国都建有不少垃圾发电厂,通过对垃圾的焚烧发电来处理垃圾,但欧盟众多的垃圾发电厂并不是所有的垃圾都可用于焚烧发电。欧盟对用于焚烧发电的生活垃圾有严格的规定,必须先把生活垃圾中化学制品(主要是塑料)和电子电器废弃物如废电池、废灯泡、废手机、电子器件等先分类分离出来后,再把没有回收利用价值和不会因焚烧产生严重污染的剩余垃圾用于焚烧发电。由此联想到我国不少城市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大建垃圾发电厂,却没有借鉴欧盟对生活垃圾先分类、分离后,再发电的做法,都是把没有任何分类的混合生活垃圾直接用于焚烧发电,这必然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
在德国,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已经实行了多年。无论是在柏林、莱比锡、德累斯顿这样的大城市,还是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镇,都放有5种颜色的分类垃圾桶,每种颜色的分类垃圾桶存放某一类分类垃圾。居民们早已习惯于将家里的垃圾顺手分放,待积攒到一定数量以后,再分别投入分类垃圾桶,而负责清运垃圾的汽车则按时将垃圾运走。最终是将塑料、废纸送去再生,将玻璃送去同炉,将生物垃圾送去“制气”或作别的加工。
统计资料表明,德国目前在生产新品时利用废物的比例是:新闻纸60%,玻璃瓶50%,铝制品35%,铜40%——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可以说垃圾分类投放是德国将垃圾变为财富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前提。目前暂时不能回收利用的废电池,德国也分类回收起来,放在专门场地集中存放以备将来之用,同时又能避免废电池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如此分类垃圾后,环绕在城市周嗣的分类垃圾就不再是无用废弃物,而成为可利用和待利用的宝贵资源,“垃圾围城”将变成“资源围城”。
但是,我们也许更应该警惕,在解决垃圾问题过程中以BOT模式(一种政府特许,私人资本参与建设、经营,期满移交给政府的模式)施行的垃圾焚烧建设项目,享有政府垃圾处理补贴和上网电价补贴是其主要利润来源,其中的利益关系和利益冲动,云山雾罩,公众所知甚少。因此,必须杜绝特殊利益集团利用垃圾围城困境牟取暴利而不择手段。
在过去两年中,以广州番禺居民反对在居住区附近修建垃圾焚烧厂为代表,全国发生了30多起反垃圾焚烧维权抗议活动。其中,垃圾焚烧管理不善是导致剧毒物质二恶英排放危害公众健康事件的主要诱因。垃圾处理这一难题,如今很大程度上并非技术难题,而是能否做到公开透明,取得公众信任。因为如果无法做到有效监管,再好的技术也难保不出问题。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