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黄金业务亮点频现
2010年12月28日 15:23 2656次浏览 来源: 金融时报 分类: 贵金属 作者: 张正华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黄金价格出现持续上涨,许多人将注意力从传统的金融市场转移到世界上安全性能最高的黄金市场。今年下半年以来,一路攀升的黄金价格不仅再次刺激了我国黄金投资者的热情,而且更加速了我国各家商业银行抢滩这片“淘金领地”的步伐。日前,中国工商银行与世界黄金协会联合正式推出一款黄金投资新品“积存金”,标志着国内“黄金定投”业务的真正问世。
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当中,工商银行是唯一一家单独设立贵金属业务部的银行,同时也是国内目前唯一一家开办黄金积存业务的商业银行。据该行贵金属业务部总经理郑之光介绍,“积存金”主要面向个人投资者,是工行“如意金积存”产品的全新升级产品。投资者开立“积存金”账户并签订积存协议后,约定每月扣款金额,工行将自动按日平均分配客户的资金,并根据每日金价购买相应数量的黄金。
由于每次投资的金额固定,实际购买的黄金克数随金价的波动而有所变动,所以长期以定额方式投资黄金可以平摊投资成本、降低了金价波动的价格风险。积存一定数额的黄金后,投资者既可以选择赎回获取现金,也可以到工行各售金网点等值兑换贵金属实物产品。据悉,工行“如意金积存”产品面世几个月以来,已吸引近100万户投资者开立了账户,累计积存已超过10吨黄金。
世界黄金协会远东区董事总经理郑良豪介绍了一些该产品在国外的发展情况:“黄金积存产品在日本非常成功,累计积存的黄金规模已高于150吨。该产品非常适合普通投资者进入黄金投资领域,通过定期定额购买黄金,最终起到保障资产和分散投资组合的作用。”
据了解,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纸黄金投资门槛为10克,按目前金价300元/克计算,参与银行的黄金交易,最低投资门槛要3000元。而“积存金”的门槛则低得多,投资起点仅为每月200元,按克数积存的起点为1克,非常适合资金量相对较小、需要长线稳健投资但又没有时间或经验判断市场的个人投资者,如工薪一族、年轻夫妇以及尽早进行财富积累的三口之家等。
从我国目前黄金市场的现有投资产品种类来看,国内现有的黄金投资产品包括实物金、纸黄金、黄金现货延期交易、与黄金挂钩的银行理财产品、黄金期货和黄金质押贷款等。而这些投资品种中普及较广的应该属实物金和纸黄金。然而,此次新推出的“积存金”既具备纸黄金的交易功能,也可以在投资者需要时随时赎回现金,或到网点兑换等值Au99.99金条,具备实物金投资功能。我国黄金市场开放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先后介入黄金业务,对我国黄金市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3年11月18日,中行上海市分行率先试运行人民币对本币金的个人实盘黄金买卖业务,也称“黄金宝”、“纸黄金”买卖,即个人客户通过柜面服务人员或其他电子金融服务方式,进行不可透支的人民币对本币金的交易,开创了国内个人投资者炒金的先河。
2005年1月,中国农业银行与山东招金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协议,代理销售山东招金的个人实物黄金业务“招金进宝”,2006年3月,农行与高赛尔金银合作,代理销售高赛尔金条。
2005年2月,中国建设银行推出“个人账户金交易”业务。与中行的“纸黄金”业务类似,投资人在建行开立黄金账户,并根据建行的报价,买入或卖出黄金份额。投资人持有的黄金份额记录在账户中,它犹如一本“黄金存折”,并通过把握市场走势低买高卖,赚取黄金价格波动的差价。其方便之处还在于不能提取实物黄金,也不必考虑黄金的存储、成色鉴定、重量检测等复杂的操作,不存在交易费用。同年11月份,建行又推出国内首个拥有商业银行自主品牌的实物黄金产品“龙鼎金”金条。
2007年11月24日,工行在全国推出“金行家”个人实物黄金业务。“金行家”个人实物黄金业务是工行和上海黄金交易所联合推出的一项个人实物黄金产品,是以人民币资金投资黄金的理财产品。
黄金市场开放以来,黄金业务量发展迅猛,每年同比增长两成。据了解,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主要经营三大类黄金业务:一类是黄金信贷业务,包括黄金项目融资、黄金拆借、黄金清算;二类是黄金投资,主要是黄金现货买卖、个人黄金投资;三类是黄金管理业务,包括黄金收购、黄金交割和黄金租赁。
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的纸黄金、个人实物金等业务取得飞速发展。事实上,现在通过国有商业银行渠道销售的黄金已经远远超过了上海黄金交易所的交易量,扩容黄金业务的各路商业银行显然已与现有的上海黄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业务形成了合作共赢的局面。
我国黄金市场的发展程度与商业银行参与黄金市场的广度、深度有着密切关系。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积极参与,国际与国内黄金市场互动、商业银行和其他相关黄金市场主体多赢的新格局有望加快形成。
责任编辑:仁可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