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就业率直追百分百
2009年07月03日 10:54 1388次浏览 来源: 大路人才网 分类: 人才资讯
西南交大自1989年实行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制度以来,已经连续20年就业率在95%以上,这是显示一个学校实力和魅力的重要指标。去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就业艰难的大背景下,今年的就业形势一直让人不看好。可是学校招生就业处传来的消息让人振奋起来,截至6月下旬,学校的就业率达到96%,高于去年同期水平。这意味着,在该校7471名2009届本科毕业生中,已有7100余人落实了去向。
西南交通大学为何能取得如此成绩呢?这自然得益于百年老校一直秉承“严谨治学,严格要求”优良传统,把教学质量看做学校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培养了优秀的学生。但是学校还有一个秘密武器,有了这个秘密武器,学校的用人单位信息库从2006年的1000多家单位到2009年就接近9000家。这近8000家的用人单位从何而来? 这秘密武器是什么呢?
在西南交大,有这样一句话让师生耳熟能详,“学校的就业工作就是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我们要把每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帮助他们就业”,这是校领导的经常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就业是学校的‘一把手’工程,从校党委书记、校长到普通教师都在关心大学生就业。校长亲自挂帅,学校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学校领导统筹,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校院系层层落实”的就业工作运行机制。
就业招聘季节来到时,各学院老师开始忙碌起来,他们通过谈心调查询问同学们的就业心态,开设“就业心理指导”课,帮助毕业生调整心态、准确定位。为就业“困难户”召开专门会议,制订方案,重点推荐。针对学校就业困难户,学校和院系的一把手都要亲自“穿针引线”,帮助学生就业。今年,针对就业相对困难的人文艺术类学生,校党委书记顾利亚、校长陈春阳、校党委副书记朱建梅等校领导就亲自联系向京沪高速铁路指挥部、成都地铁公司、北京同仁堂(四川)健康药业有限公司、新希望集团等单位,成功地推荐了毕业生。电气学院的老师曾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学院三个同学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一个耳聋,一个眼球为假眼球,一个身高不足1.4米。当年招生,学校没有歧视这些学生,现在就业却成为了“困难户”。学生着急,老师更急,如果现在找不到工作,推到社会上他们将更难找到工作。学院领导们得知后,当场拍板,一定要帮助他们找到满意的工作。大家分头行动,根据每个同学的特点,不断向用人单位推荐。终于,这三位同学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理想工作,学院的老师这才舒了一口气。
西南交大提出了“人人都是就业环境”,这是对学校管理者以及教师的赋予的一种责任,也是要求大家树立一种“营销意识”,都要想尽办法开拓就业市场。学校开办的新兴专业,许多用人单位不了解,就业市场难开拓。许多学院专门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带领的市场开拓小组,深入大中型企业、科研机构,尤其对新兴专业进行宣传,积极挖掘就业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院领导带领的市场开拓小组到武警广东消防总队、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等单位对消防工程及环境工程这两个新专业进行了大力宣传,使新兴专业走向市场。在学院领导与实习单位积极、努力的协商之下,学院实习基地之一的绵阳污水处理公司首先作为转变后的毕业生就业基地,一次性解决了十几名毕业生的就业。招生就业处搜集符合学校发展定位、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中型知名企业的信息,并向这些企业发送专业信息、学生信息等等。寒暑假期间,回访老客户、拜访和联系新的就业单位。
为学生就业的营销意识已渗入学校的很多层面的工作。近几年,学校铁道部、中国南车股份公司、中铁二院、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其中大学生的就业顺理成章地有了着落。学校还结合轨道交通行业特色,充分利用学校70余家董事会单位和铁路相关行业单位的资源优势建立产学研基地,主动与长三角、珠三角、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市场和重点企业建立人才合作关系,不断扩充和健全用人单位数据库,建立起校企双方的良好沟通机制。学校又与成都铁路局、成都地铁公司、中铁九局等多家用人单位开展人才培养战略合作,采用校企合作的“3+1” (前三年的大类培养和后一年与企业共同制定的特殊培养)定向培养模式,每年都为这些单位企业打造订单式专业人才,这种方式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可谓一举两得。
近年来,西南交大的招聘会数量,每年都会在原来基础上递增100多场,不算院系层面的招聘会,仅校级招聘会今年已达530余场,发布招聘信息超过2000多条。
学校的“一把手”工程带动了全校为学生就业服务的热情,极大开拓了就业市场,这便是西南交大毕业生就业率直追百分百的重要法宝。
责任编辑:mqk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