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网络舆情分析师:“一专多能”的“杂家” (2)
2011年06月08日 13:53 1856次浏览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类: 其他舆情
“一专多能”的“杂家”
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几位舆情分析师正在内网研讨“醉驾入刑”舆情报告。主任舆情分析师刘鹏飞介绍说,“‘醉驾入刑’是近期网络热点,最高法、公安部、全国人大和最高检都先后表态,媒体和网友出现争议,仅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就有近18万条帖子,需要多人监测。”
监测室里,分析师们分别通过百度等公网搜索工具,以及人民网自行研发的舆情监测平台,反复设置不同的关键词,收集和抽样媒体评论和网友言论,在EXCEL中归类和制作图表,重要言论还收藏在批注和WORD文档中。
“舆情分析遵循‘三结合’工作模式,即定性与定量、软件与人工、分析师与专家会商结合。”刘鹏飞说,“网络言论的挖掘收集、概括剖析、抽样统计、报告写作、走势预测是舆情分析师的五大基础技能。新闻传播学、社会学、统计学、公共管理学知识最常用。”
“结论必须建立在充分确凿的数据基础上,因此舆情分析师必须熟悉网络舆情抽样、统计、分析工具和模型,对社会心理、‘刻板印象’与网络语言文化有长期观察研究。”刘鹏飞展示了《舆情分析师手册》的一些基本要求。
“舆情分析师可以说是‘一专多能’的‘杂家’,反应快,不僵化,点子多。”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单学刚如是总结。“而在特定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工作的舆情分析师,就像一位量身聘请的‘私人保健医生’。”他们针对具体舆情热点“望闻问切”,根据舆情发展的不同时期,在事件处置和舆论引导两个方面“开出处方”。如何给舆论漩涡中的政府和企业“消炎止痛”,如何帮助他们在长效机制上“治病除根”、“强身健体”,这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舆情分析师这个新职业群体中,虽然不乏搜索引擎专家、网络调查专家、统计高手、图表专家等“高技术”人才,不过,分析师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
舆情监测软件和平台提高了效率,但人工分析仍是重点。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庞胡瑞说:“舆情分析是脑力活,更像体力活,加班加点每天浏览成百上千条网页犹如家常便饭。”
此外,舆情分析师还是紧跟新媒体发展的观察家和“时尚”的体验群体。“我们通常被要求比一般人更熟悉网络新工具和即时通讯领域,更熟练地使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和软件。”庞胡瑞说,“只有这样,才能够始终处于信息时代发展的前沿,对舆论发展的格局和走向有更精准的把握和预测。”
独立的第三方
互联网日益成为多元价值观的表达空间,各方利益的博弈场。这种情况下,舆情分析师能否提供独立客观的分析报告?
单学刚认为:“舆情分析师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树立稳定的价值观至关重要。目前看来,网络舆情监测主要还是通过行业自律来进行规范的。”
坚持理性和建设性是基本的职业准则。“‘听不听’和‘用不用’是一回事,但‘说不说’和‘准不准确’则是舆情分析师的职责所在。”
网络世界鱼龙混杂,这就为舆情分析师的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如何对未经验证的网络言论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在面对社会强势和弱势群体之间的冲突时保持平衡?如何排除各种主观因素的干扰?如何避免被某些网民的“刻板印象”和“标签”所左右?分析师们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谨慎探索、独立判断。
据介绍,每到季度末舆情会商的时候,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会议室就成了“辩论会”现场。舆情分析师们针对地方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在辩论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讨论评估研判结论。不同观点的碰撞已经成为舆情分析师们工作的极大乐趣,坚持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团队协作已经成为工作惯例。
实际上,第三方身份也为分析师的工作带来了必要的便利。“‘第三方’这个身份可以让我们更方便地接触官员、专家、媒体人士和网络意见领袖、论坛版主等各个群体,这对于了解各方观点进而做出客观平衡的结论很必要。”人民网《舆情分析师手册》中这样写道:“资深的舆情分析师,基本都是具有广泛而相对稳定人际关系的‘网络社会活动家’。”(杨丽娟 张 音)“一专多能”的“杂家”
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几位舆情分析师正在内网研讨“醉驾入刑”舆情报告。主任舆情分析师刘鹏飞介绍说,“‘醉驾入刑’是近期网络热点,最高法、公安部、全国人大和最高检都先后表态,媒体和网友出现争议,仅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就有近18万条帖子,需要多人监测。”
监测室里,分析师们分别通过百度等公网搜索工具,以及人民网自行研发的舆情监测平台,反复设置不同的关键词,收集和抽样媒体评论和网友言论,在EXCEL中归类和制作图表,重要言论还收藏在批注和WORD文档中。
“舆情分析遵循‘三结合’工作模式,即定性与定量、软件与人工、分析师与专家会商结合。”刘鹏飞说,“网络言论的挖掘收集、概括剖析、抽样统计、报告写作、走势预测是舆情分析师的五大基础技能。新闻传播学、社会学、统计学、公共管理学知识最常用。”
“结论必须建立在充分确凿的数据基础上,因此舆情分析师必须熟悉网络舆情抽样、统计、分析工具和模型,对社会心理、‘刻板印象’与网络语言文化有长期观察研究。”刘鹏飞展示了《舆情分析师手册》的一些基本要求。
“舆情分析师可以说是‘一专多能’的‘杂家’,反应快,不僵化,点子多。”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单学刚如是总结。“而在特定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工作的舆情分析师,就像一位量身聘请的‘私人保健医生’。”他们针对具体舆情热点“望闻问切”,根据舆情发展的不同时期,在事件处置和舆论引导两个方面“开出处方”。如何给舆论漩涡中的政府和企业“消炎止痛”,如何帮助他们在长效机制上“治病除根”、“强身健体”,这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舆情分析师这个新职业群体中,虽然不乏搜索引擎专家、网络调查专家、统计高手、图表专家等“高技术”人才,不过,分析师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
舆情监测软件和平台提高了效率,但人工分析仍是重点。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庞胡瑞说:“舆情分析是脑力活,更像体力活,加班加点每天浏览成百上千条网页犹如家常便饭。”
此外,舆情分析师还是紧跟新媒体发展的观察家和“时尚”的体验群体。“我们通常被要求比一般人更熟悉网络新工具和即时通讯领域,更熟练地使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和软件。”庞胡瑞说,“只有这样,才能够始终处于信息时代发展的前沿,对舆论发展的格局和走向有更精准的把握和预测。”
独立的第三方
互联网日益成为多元价值观的表达空间,各方利益的博弈场。这种情况下,舆情分析师能否提供独立客观的分析报告?
单学刚认为:“舆情分析师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树立稳定的价值观至关重要。目前看来,网络舆情监测主要还是通过行业自律来进行规范的。”
坚持理性和建设性是基本的职业准则。“‘听不听’和‘用不用’是一回事,但‘说不说’和‘准不准确’则是舆情分析师的职责所在。”
网络世界鱼龙混杂,这就为舆情分析师的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如何对未经验证的网络言论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在面对社会强势和弱势群体之间的冲突时保持平衡?如何排除各种主观因素的干扰?如何避免被某些网民的“刻板印象”和“标签”所左右?分析师们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谨慎探索、独立判断。
据介绍,每到季度末舆情会商的时候,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会议室就成了“辩论会”现场。舆情分析师们针对地方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在辩论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讨论评估研判结论。不同观点的碰撞已经成为舆情分析师们工作的极大乐趣,坚持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团队协作已经成为工作惯例。
实际上,第三方身份也为分析师的工作带来了必要的便利。“‘第三方’这个身份可以让我们更方便地接触官员、专家、媒体人士和网络意见领袖、论坛版主等各个群体,这对于了解各方观点进而做出客观平衡的结论很必要。”人民网《舆情分析师手册》中这样写道:“资深的舆情分析师,基本都是具有广泛而相对稳定人际关系的‘网络社会活动家’。”(杨丽娟 张 音)
责任编辑:张学超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