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确保“十二五”节能目标实现

——访吉林省发改委主任隋忠诚

2011年06月13日 10:57 877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再生金属资讯


  记者:“十一五”期间,吉林省节能工作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您能具体介绍一下节能指标的完成情况吗?
  隋忠诚:“十一五”期间,国家下达吉林省的节能目标是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2%,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两个百分点,任务十分艰巨。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紧紧围绕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规划指导、建立健全政策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节能减排工程等措施,节能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05年-2010年,吉林省单位GDP能耗分别同比下降了3.32%、4.41%、5.02%、6.19%、5.31%,五年累计下降22.04%,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
  记者:为全面推动节能工作进程,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农村、政府机构等六大重点领域的节能工作最为关键,请您谈谈在这些方面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效?
  隋忠诚: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农村、政府机构是高耗能、重污染领域,抓好这六大领域的节能工作最为关键。
  一是工业领域节能,石油、化工、钢铁、有色、建材和电力等六大高耗能行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53种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实现了持续下降。火电“上大压小”关停161.1万千瓦,水泥淘汰落后产能661.8万吨,钢铁淘汰落后产能107万吨,铁合金、电石、造纸、玻璃、酒精淘汰落后产能分别为8.85万吨、22.5万吨、15.3万吨、4.5万重量箱、4.5万吨。
  二是建筑领域节能,制定了《吉林省建设领域节约能源工作方案》,建立起省、市、县三级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管理机构。严格执行城镇新建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全省县级以上城市已全面执行居住建筑节能65%的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设计阶段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施工阶段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99%以上。
  三是交通运输领域节能,优化了交通运输结构,建设了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和“零换乘”; 推广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ETC)模式,对使用不停车收费系统用户给予通行费5%的优惠。全面实行车辆用油定额考核、执行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积极鼓励发展节能环保的新型运力,加速淘汰能耗高、排放超标的老旧车型。积极开展汽车“以旧换新”工作,落实补贴政策。
  四是公共机构节能,成立了专门的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机构,出台了《吉林省公共机构节能办法》、《吉林省公共机构节能规划》、《吉林省公共机构节电、节水、节气、公务用车节油和办公用品管理制度》;加快推进了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项目建设,组织实施了重点耗能设施设备的节能改造,降低办公建筑能耗,推广使用高效节能产品。
  同时,吉林省启动实施了“暖房子”工程。通过实施“暖房子”工程,全省新增供热能力7247万平方米,撤并分散小锅炉811座,供热管网改造818公里,实施既有建筑外围护结构节能改造985万平方米,供热计量改造582万平方米,使全省15.15万户、48.49万城市居民受益,年可节约标煤4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04.7万吨,二氧化硫3400吨,烟尘3040吨,“暖房子”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节能减排工程、环保工程、景观工程和价值提升工程。
  记者: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生产方式,是实现节能降耗的有效途径和战略选择,在“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都做了哪些积极有益的探索和试点?
  隋忠诚: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节能降耗的有效途径和战略选择。吉林省在城市层面、园区层面、领域层面、企业层面、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和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均有国家级试点单位。
  “十一五”期间,根据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方案的批复,积极推进了亚泰集团、吉林市再生资源有限责任公司、四平循环经济示范区等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建设。积极培育、扶持了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白山八宝工业园区、通化市二道江循环经济示范区、一汽综合利用有限公司等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全面开展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白山市被列为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积极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建立了吉林再生资源有限责任公司、一汽综合利用有限公司、吉林市金属回收有限责任公司、通化市二道江循环经济示范区等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