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保障矿产资源供给

2011年08月04日 11:5 1313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新技术   作者:


  二、我国矿产资源供给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矿产结构性矛盾突出,石油矿产长期短缺已成定局
  我国的能源矿产结构以污染重的煤为主,高效、洁净的油气等资源所占比例较小。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存在极大的问题:一是能源利用效率低;二是煤炭燃烧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二是我国煤炭资源虽然较丰富,但集中分布在经济欠发达且缺水的晋、陕、内蒙古和新疆等省区,限制了富煤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四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掩盖了洁净能源严重不足的局面,尤其是目前全国煤炭生产总量过剩更掩盖了石油等紧缺矿产的严重短缺形势。因此,从合理的能源结构看,我国属高效、洁净能源矿产严重短缺的国家。
  另外,从我国石油资源的储量增长趋势与消费增长趋势来看,石油资源供应不足,长期短缺已成定局。现有生产油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大庆、辽河、胜利等东部主力油田均已进入中晚期,稳产难度越来越大;西部战略新区增产幅度不足以弥补东部产能的递减,接替东部油田的战略目标短期内难以实现;海上勘探虽有进展,但从目前剩余可采储量和增储情况分析,到2010~2015年产能难有影响全局的突破。
  (二)原材料矿产结构缺陷突出,大宗支柱性原材料矿产数量不足、品质较差,供需矛盾愈益加剧,优势矿产优势下降
  我国原材料矿产品种齐,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用量大的铁、锰、铜、铝、铬铁矿、硫、磷、钾等大宗矿产贫矿和难选矿多,富矿少,规模小,质量差,经济效益低下,后备储量严重不足,供需关系日趋紧张,大批矿山将陆续关闭,有的矛盾已十分尖锐;钨、锑、锡、稀土等优势矿产,富矿多,规模大,质量好,储量丰富,但由于管理不善,优势难以发挥,前景堪忧。
  (三)水资源短缺将制约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国水资源总量较大,占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在统计的149个国家中,排列第109位。水资源分布不均,污染浪费严重。我国81%的水资源分布在南方地区,仅19%分布在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尽管水资源丰富,但水流失多,污染浪费严重。由于人们缺乏节水和保护水源的意识,严重浪费和污染水,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尤其农业用水极不合理,水的重复利用率低等因素加剧了我国缺水地区水资源供需的矛盾。目前,我国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188个严重缺水,农村仍有4000多万人和3000多万头牲畜饮用水问题尚未解决,还有近8亿亩农田和10多亿亩草场缺水。我国水资源形势十分严峻。
  现有的地质勘查成果表明,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仍有一定的勘探开发潜力,但一些地方由于开采不合理,在上游大量开采,水资源浪费严重,造成下游地下水位急剧下降而导致地表土壤沙漠化。如果不尽快采取有力措施,我国长江以北地区的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土壤沙化将更加严重,这将直接威胁到国家经济安全。
  (四)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浪费了资源,制约了经济发展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导致资源的约束矛盾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加剧。21世纪头20年,我国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如果继续沿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力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
  (五)矿产资源供应不足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国内能源和重要原材料供应的全面紧张,出现了全国性的电力供应紧张,造成了煤炭、石油供应紧张,煤炭、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目前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创出了近140美元/桶的历史天价,2007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达1.78亿吨,煤炭的出日量持续下降而进口量却大幅度上升;国内钢铁需求量大,导致钢铁生产能力急剧扩大,引起国际市场上铁矿石的供应紧张,2004年我国签订的铁矿石进口价格上涨18.6%,2005年价格暴涨71.5%,2006年上涨19%,2007年L涨9.5%,2008年又大涨79.88%,2007年我进国进口铁矿石达3.84亿吨;国内市场对铜的需求增长和国内电解铝新增生产能力增长过猛,导致铜精矿和氧化铝进日量大幅度增加,2005年铜精矿进口量406万吨,比2002年增长97%,氧化铝净进口量近700万吨,比2002年增长了53.6%,占世界贸易量的三分之一。面对如此大面积的矿产资源供应紧缺的状况,我们不能不担忧矿产资源将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1] [2][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TT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