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驰看好中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

2011年08月11日 9:35 822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再生金属资讯


  然而当众多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纷纷接踵抢滩中国汽车售后市场并谋划布局再制造发展宏图时,却发现他们的再制造业务在中国市场的推进过程并非如在欧美市场中进展的那样顺畅。
  为全球领先的商用车零部件跨国企业,美国美驰公司一直密切关注着中国汽车再制造产业的发展状况。我们有幸采访到美驰售后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王尚谦先生,请他谈谈国内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一些相关问题。
  问题1:您能否谈谈国内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的发展现状?
  王尚谦:与西方发达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工业相比,中国的再制造产业则刚刚兴起,尚处于萌芽期。但可以肯定的讲,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有着非常巨大的发展前景。以汽车保有量约2.85亿辆的美国为例,在其全国汽车零配件售后产品中,有超过50%的销售额来自于再制造件的销售。2010年美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市场规模达400亿美元,占全球再制造市场的4成以上。而在我国,截至2010年底,汽车保有量虽已超过8500万辆左右,可是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比例非常低,几乎为零。继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突破1800万辆后,未来几年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还将保持稳健的发展。若保守地按年增长率10%计算,到2016年国内民用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亿辆,2020年后,预计可达到峰值约3.5亿到4亿辆的规模。由此,若按发达国家汽车保有量与再制造业的发展和比例来算,中国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市场规模和前景将非常广阔。
  我国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应该说起步较晚,在国家“十一五”期间才刚刚开始。2008年国家发改委启动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试点工作,14家再制造企业被列为试点单位。2009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生效,该法在第2、40、56条中6次阐述再制造,这标志着再制造产业已经被列为国家推进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表明国家已将再制造纳入法制渠道。2010年,再制造又被列为国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
  总体来讲,我认为政府对再制造工业对国民经济意义的理解是深刻的。随着国家规划把再制造业列入节能环保产业,中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也面临绝佳历史发展机遇,即将进入全面发展的快速轨道。如果说“十一五” 是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的起步阶段,那么“十二五” 期间就将是该产业的大发展阶段。我相信未来五到十年至关重要,国家将加快形成再制造的经济规模,有效带动内需,这将是中国再制造工业发展的难得机遇期。
  问题2:作为跨国汽车零部件公司在华售后业务负责人,您觉得目前在国内开展再制造业务有什么困难和挑战吗?
  王尚谦:的确存在着一些困难及挑战,主要集中在政策法规,技术因素和市场认知度等方面。
  第一,中国目前还没有建立一个较为独立健全的法规制度来解决围绕再制造这一产业的诸多问题。这对于很多国际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是个难题,他们有较高的热情想参与到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领域,却很难找到具体法规作为指导,也找不到相应的政府部门去了解情况或进行业务咨询及对接。
  第二,再制造行业目前没有明确的准入制度。目前,大家所知道的是国家发改委于08年确定了14家企业开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试点,工信部于09年底发布了第一批35家单位作为机电产品再制造实施方案试点。几年过去了,政府也没有提供任何相关文件来规定进入再制造业的条件要求,众多的社会企业也就更不知道如何进入。几年前首批核准的14家企业,有些是报名加入的,有些是征询大型企业的意见后冠名的。当时市场对再制造还不了解,报名加入的企业也是在小范围知道这一消息后试探性地加入,更多的企业不知道这一信息。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大,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行业逐渐被看好,各类投资主体,包括在技术成熟的外资零部件再制造企业也期望涉足,但却不知道找哪个部门,办理什么手续。准入制度不清晰,就无法激发更广泛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换一种说法,在当前阶段,更多欲参与到再制造行业的企业被挡在了门外,这并不利于中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发展。
  第三,再制造企业增值税中的销项税额难以抵消。一般来说,企业作为一般纳税人,增值税应纳税额为当期销项税额减去当期进项税额。但是因为再制造企业是从客户手中购买报废的零部件,企业不可能拿到进项税发票,而当企业把修复好的产品重新卖给客户的时候,却需要开具该产品的销项税发票。企业因没有进项税发票就没有办法对进项税额进行抵消,这造成再制造产品的成本增加,而不得不将这部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目前的增值税问题对再制造企业的不合理一方面激发不了产业的投资热情,另一方面也无形中抬高了再制造产品的售价.
  四,旧件回收困难。在再制造工程中,满足再制造生产的旧件是原材料的关键所在,没有旧件就根本谈不上再制造。然而国内汽车零部件的旧件的回收和利用在政策上却受到多种制约。这是个很大的瓶颈,再制造企业若没有旧件来源,无法建立完善的逆向物流体系,也就根本谈不上开展真正意义的再制造批量生产业务。
  第五,国内再制造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再制造生产是要将旧件全部打开,按照特定的流程进行拆解、清洗、检测分类、失效零件的再制造加工或替换、产品再装配,最终经严格测试后出厂进入到市场。我国部分拿到再制造执照的企业能够达到较规范的水平,但与国际同行比较,在技术上和质量控制上还有很大差距。这可能也是政府部门不敢对再制造产业放手的因素之一,更多无再制造生产资质的企业参杂其中而最终会使整个行业不可控。还有些企业将再制造和翻新、维修等概念混淆,就更无法保证“再制造”产品的质量。
  最后,如何提高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的市场认知度也是个关键的问题。由于公众对汽车再制造产业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对汽车再制造的理解与支持还不够,再制造产品目前真正流通到消费者手中的还十分有限。因此,如何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向社会推广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绿色理念、产品性能、使用寿命等,都是政府和企业要面对的实际问题。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