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被就业捅破就业率造假窗户纸

2009年07月30日 10:14 133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人才资讯

  近来,"被就业"成为网络流行语。什么是"被就业"?起因是一毕业生在网上发帖,称自己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光荣就业"了,就业协议书上是一个从没听说过的公司名称和该公司的公章。对此,7月27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教育部对高校出现就业率统计误差实行一票否决制。她说,绝大多数高校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是认真准确的,据教育部的了解,"被就业"的问题只是个别情况。(新京报7月28日)

续梅的表态并不能让公众满意,网络上也颇多质疑之声。不过,在笔者看来,固然"个别情况"的说法让人怀疑,但是,这也不能全怪教育部没有调查事件或者查处有关学校。毕竟,就业率虚高已经成为公众心知肚明的事情,只不过"被就业"事件捅破了这一层窗户纸,让就业率造假的真相摆到了桌面上。

从众多网友的跟帖中可知,"被就业"并非个案,更不只是一两所高校所作所为。从替学生填写就业协议,到学生不签就业协议就拿不到毕业证,这些事例都能说明,某些高校在抬高就业率方面已经使上浑身解数。

为什么高校毕业生会"被就业"?笔者以为,这是为了抬高就业率,更是为了背后的巨大利益。

众所周知,在现实中,就业率是直接关系到高校及其管理部门众多重大切身利益的一项数据。据统计,目前,高校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的利益指标多达18项,如招生指标、专业设置、高校评估、经费核拨、新增学位点审核等。跟这么多重要利益相关,高校想要在就业率上真实都很难。比起学校的评估、招生等"生死攸关"的事情来说,就业率注一点水又有什么关系?而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为了以高就业率为政绩添彩,也对高校就业率造假的行为采取了间接纵容的态度。造假尝到甜头,真实反而利益受损,又没有严格的制度规范和上级部门监督,就业率造假便"风靡"了许多高校。

虚高的就业率,"优秀"的"政绩单",除了"被就业"的学生本人之外,似乎再没有谁会在其中受到损害。然而,如果以虚高的就业率为指引,政府指导就业工作只会越走越偏,各级政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所做的努力也将付诸东流。更重要的是,就业率造假,会严重损害政府部门的公信力,长此以往,公众对其信任感会越来越低,最终丧失。

如何才能遏止并扭转这样的状况?当务之急是叫停并查处"被就业"的情况,其次则是规范就业率统计方式。就业率统计只有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才能得到公众信任,由第三方机构独立、公开、科学地进行的就业率统计才有真正的价值。

责任编辑:mqk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