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 陈全训作主题报告
2011年09月20日 8:2 4373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领导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今天,我们隆重召开全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大会,共商行业科技发展大计,这是新时期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一件大事。首先,我代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向各位领导和来宾莅临大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受表彰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工作先进单位及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在有色金属科技战线辛勤耕耘的全体同志致以诚挚的问候!
刚才,我们宣读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的贺信。陈至立副委员长和顾秀莲副委员长、徐匡迪副主席亲临大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有色行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视、关心和期待。中国科协党组陈希书记、国资委邵宁副主任、科技部曹健林副部长、工信部苏波副部长和全国总工会张世平副主席,以及许多部委办有关司局和兄弟协会的负责同志也出席大会,指导工作。费子文、吴建常等有色行业的老领导,以及多位院士专家参加大会,是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鼓舞。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的要求,总结有色行业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表彰在有色金属科技进步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分析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谋划“十二五”行业科技工作的发展思路和重点工作,开创全行业科技进步、自主创新的新局面。
下面,我代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加快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意义
科技进步一直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本届协会成立以来,把加快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作为中心工作来抓。这是建设有色金属工业强国的必由之路,是从世情、国情以及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发展阶段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我们要认真分析当前形势,准确把握有色金属工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加快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首先,要深刻认识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世界经济刚刚经历过近一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历史经验表明,金融危机往往是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催化剂。这次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纷纷开始新一轮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大家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发明和使用蒸汽机为标志,解决了机器代替人力的问题;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解决了能量远距离传输的问题;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领域的重大突破为象征,解决了信息传播和储存的问题。这三次以科技革命带动的工业革命,都大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近两个世纪,人类创造的财富比过去几千年的总和还要多。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快速发展,使得能源、资源、环境、空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未来的科技革命,承担着寻找新能源、新材料、新环境的使命,不仅要能支撑人类发展,还要能够实现环保、绿色、集约、可持续地发展。三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也是金属材料使用范围日益扩大的过程。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是钢铁的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扩大了铜和铝的使用,第三次工业革命扩大了半导体材料、电镀材料、稀有金属的使用。然而,有色金属这样一个大家庭,大多数金属的用途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随着现有金属资源的枯竭、采选冶加技术的进步以及材料科学的发展,新型功能材料替代传统基础材料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这将更加显现有色金属的重要性和优越性。有色金属是高技术发展的支撑材料,产业关联度高达90%以上。新世纪以来,物质科学、信息科技、材料科技、生命科学、生态科技、海洋与空间科技等领域,都酝酿着激动人心的重大突破,将为有色金属的应用开辟广泛空间。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有色金属工业将同全球产业革命息息相关。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和紧跟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在新的科技革命中赢得主动、有所作为。
其次,要深刻认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战略。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富于创造的民族,四大发明改变了世界的面貌。遗憾的是,近代中国逐步落伍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使我们和前两次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经济总量从清朝中期占世界1/3下降到1949年只占世界4.5%。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科技进步。2006年,党中央又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一系列新特征的情况下提出来的。经过六十年建设,特别是三十年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从“一穷二白”,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从技术的追随者、引进者,逐步变为技术的推动者、创新者;已经从资本短缺、资源相对充裕的国家,变为资本充裕、但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已经从努力解决温饱问题的国家,变为追求绿色、环保、和谐发展的国家。这些变化,都要求我们突破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争夺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抢占日新月异的国际科技前沿,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国际经验看,英国、美国等成为世界大国的进程,就是不断引领科技创新的进程。韩国、新加坡等后发国家,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起飞引人注目。中国再不能与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我们要紧跟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不要做“山寨大国”。
第三,要深刻认识有色金属行业面临的新挑战。当前,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国内外形势发展都给我们带来了巨大挑战。突破这些挑战,无一不需要依靠科技进步。一是国际竞争的挑战。我国发展一直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西方国家限制对我国高新技术和产品出口的政策没有改变,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也越来越突出。世界范围有色金属技术进步日新月异,有色金属资源勘探开发向深部、大陆架和深海发展;高效清洁、环境友好成为有色金属过程加工的主流;智能化控制手段为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带来革命性影响。我们要后发制人,迎头赶上,就不得不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二是资源能源瓶颈的挑战。欧美国家实现现代化时,只有几千万人口,现在也只有几亿人口。我国要实现十三亿人的现代化,不可能走他们那种能源资源高消费的道路。2010年我国铜、铝、铅锌精矿自给率仅有40%、50%、70%。2010年有色金属工业占全国GDP的1.99%,但能源消耗量却占当年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2.34%,特别是电力消耗约占全国电力消耗总量的7.78%,明显偏高。我国政府已经向国际社会做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有色金属工业节能减排面临艰巨而紧迫的任务。三是国家重大需求的挑战。我国已经确定了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十年,我国还将进一步实施大飞机、空间站、嫦娥工程、高速交通等重大战略工程。这些新兴产业发展和重大工程实施,都离不开有色金属材料。为这些新兴产业和重大工程提供材料保障,是我们有色金属工作者的重大责任。四是市场经济的挑战。知识和科学技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科学技术人员,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劳动。特别是一些基础研究,风险大,直接的经济效益不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统一起来,如何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统一起来,如何把经济利益和科学精神统一起来,如何加强基础研究,使科研人员从容淡定、追求精品,而不是急功近利,如何加强产学研的结合,理顺各方面利益关系,形成推动科技进步的强大合力,这都是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
二、行业科技工作基本经验和存在问题
多年来,有色金属行业科技工作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有针对性地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解决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新材料、新工艺开发等一批关键技术问题,大幅度提升了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对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跨越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我们要认真总结多年来行业科技工作积累的经验,提升理论,指导实践,努力在“十二五”时期推动行业科技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坚持和重视科技创新,是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保证。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国有色企业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深刻,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日益增加。据统计,目前全国有色行业企业有研发机构约600个,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43家,有研发人员约5.5万人。2010年,全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133.5亿元,开发新产品2640项,新产品产值1480亿元。全行业共申请专利3470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262项,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309项。在国家科技攻关、重大专项和重点新产品开发中,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例如,铜加工方面,精密内螺纹铜管、高性能电子铜带等产品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铝加工方面,万吨级以上大型挤压机装备线、高速列车铝合金型材生产线等建成投产。在新材料方面,成功研制出18英寸硅单晶棒、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高性能硬质合金材料,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我们的高比容钽粉钽丝,占世界市场份额60%以上。自主研发的新型炭炭摩擦材料,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填补了该奖项连续六年的空缺。
(二)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是科技成果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技术进步的重要体现在于科技成果推广运用,科技成果推广运用关键在于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有色行业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有色科研院所和高校是行业自主创新和产业技术进步的生力军,在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方面一直发挥着骨干和引领作用。企业也为科研院所和高校提供了良好的试验场和练兵场。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依托有色行业单位相继建设了1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了20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多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我们有色协会还发起成立了19个有色行业产业技术联盟,其中4个联盟列入国家试点。这些创新平台广泛吸纳有色行业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参加,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产学研协同攻关、大军团作战的效应越来越明显。例如,铝资源高效利用与高性能铝材制备的理论与技术项目,形成国家发明专利67项,获得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铝及铝合金热连轧技术与工艺开发项目,形成国家授权专利12项,获得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践证明,只有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才能更有效地配置科技资源,激发研究机构的活力,使科研成果贴近生产,服务产业发展。
(三)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两条腿走路”,是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科技差距的必然选择。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要正确处理好近期与长远的关系。长期来看,我们要着力突破制约有色金属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下大气力解决影响行业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近期来看,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契机,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技术文明成果,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以较短的时间和较小的代价,使有色金属工业核心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几年来,有色企业强化自身投入、加强自主研发,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迅速提升了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例如,在矿山装备方面,大型浮选机研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世界最大的320m3特大型充气机械搅拌式浮选机研制成功。在铝冶炼装备方面,基本普及了300千安以上大型预焙槽生产技术及装备,世界最大的500千安大型预焙槽已经建成投产。一批骨干企业在引进消化和自主研发基础上,集成创新了闪速熔炼、奥斯麦特或艾萨熔炼技术,使我国铜、镍、铅、锡冶炼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我们还引进消化了世界最先进的双闪炼铜技术,实现了“先进、环保、节能、高效”。
(四)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科技创新的基础环节和动力源泉。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自主创新,人才为本。有色行业有28位院士,14位国家设计大师和数千位高级专家,他们德高望重、学识渊博,是有色行业最可宝贵的财富,是我们加快行业科技进步的坚强依靠。多年来,有色行业在矿山开采和矿物加工理论、稀土分离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富氧底吹熔炼、铝电解节能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这无不凝聚着科技领军人物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凝聚着有色行业重点骨干企业的创造和贡献。最近成立了以两院院士王淀佐为主任的协会专家委员会,其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发挥专家委员的聚贤、纳言、献策的作用,发挥他们的综合学科优势、专业技术优势、实践经验优势和社会联系广泛优势,加强科技发展顶层设计与科技战略研究,特别是对重点突破领域的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综合性及公益性问题开展广泛调研,使其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思想库”、“智囊团”。
(五)坚持发挥协会协调服务作用,是行业科技进步的有效保障。协会作为一种新型行业组织,是企业、政府、社会组织、科研院所、国际机构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多年来,我们在发挥协调服务作用、保障行业科技进步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完善了科技管理工作体系建设,构建了涵盖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科技奖励、成果推广的完整科技管理流程,探索了一整套顺畅、高效的科技管理机制和方法。“十一五”期间,由协会引导和组织行业大团队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34项,共获国家拨款6.6亿元。在2011年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有色协会和行业内的多家单位、个人,获得了国家科技部的表彰。实践证明,发挥第三方社会组织的作用,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一个强有力的行业协会,对于行业科技发展能够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有色行业科技发展水平与建设有色金属强国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一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真正由我国率先创造和发明的新技术还不多。我们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例、科研投入、成本利润率等指标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二是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我们的装备制造水平与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很多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涉及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的一些高性能材料,如大飞机用铝合金结构材料、先进稀土功能材料等,仍依赖进口。三是技术标准研究薄弱。国内行业技术标准研究力量不足、制定落后,国际标准缺少话语权,有色金属核心材料标准大都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四是优秀科研人才比较缺乏,科研领军人才不足。当前有色行业科研人才数量和水平还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机制亟需建立和优化,特别是青年科技带头人严重不足,影响行业科技发展的后劲。五是科研投入不足,科研体制机制还存在一些弊端。一些科研单位追求短期利益,应用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有所弱化,协同攻关和技术推广的渠道不畅。2010年全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约占工业增加值的2%,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三、“十二五”时期行业科技发展的几项重点工作
“十二五”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们全面建设有色金属工业强国的关键时期。做好今后几年的有色行业科技工作,是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节能减排、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关于“十二五”时期有色金属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具体任务,在《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中已经体现,希望大家充分讨论,并提出意见。这里,我强调几项重点工作:
第一,着力突破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要立足国情和有色金属行业发展需要,大力开发和推广矿产资源勘察与高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资源循环与再生金属、有色金属新型材料、重大装备研制、有色金属新兴产业等六大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这次会议还提出了制约行业发展、亟需重点突破的10项关键技术,会后将组织行业优势力量,联合攻关,逐项落实,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取得实质性突破。
第二,大力开发有色金属新材料,培育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要以国家重大工程需求为引导,加大航空航天材料、交通装备材料、新能源材料、信息材料、环境与节能材料、军工配套新材料等研发力度,重视纳米、超导和智能等前沿新材料研究。要加强铝合金高性能结构材料、稀土新型功能材料等重大产业示范工程的建设,力争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带动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
第三,强化企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促进科技和经济的结合,从根本上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要发挥国家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基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大力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今年,协会新批准了一批有色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些创新平台建设,一方面是为进一步完善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另一方面为争取国家立项进行前期培育和创造必要条件。今后我们将把这项工作坚持下去,对于代表行业水平、具备技术基础和条件的项目,我们将给予大力支持。
第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促进产业整体技术与装备优化升级。要协助国家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与科技开发和消化创新相关联的成果转化机制,引导资本市场和社会投资更加重视投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要研究提出促进有色行业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努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制定政策,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有色金属行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这次会议提出了加快推广应用的15项行业重大科技成果,会后也将逐项落实,在行业内组织广泛推广应用,争取在2-3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会议还编制了《有色金属工业新技术推广指南》,希望各企业和有关单位充分利用资料中的技术和成果信息,加快新技术的应用,为提高有色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做贡献。
第五,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用,培养和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有色行业高等院校,要面向企业需求,面向市场,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企业要制定实施人才激励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要以研发项目为纽带,吸纳高校、院所的科技人才团队到企业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在实践中锤炼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倡导产学研各方开展合作,大力发展有色行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要引导和鼓励有资源条件、有研究基础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有色金属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推动行业自主创新。我们还要充分发挥广大一线职工在工艺改进、技术推广方面的主人翁作用。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三结合,是我国工业的光荣传统,涌现出了一大批像倪志福钻头、王崇伦万能工具胎等普通工人做出的发明创造。要热情关心广大一线职工的学习和生活,努力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宣传长期默默无闻在基层第一线为国家创造巨大财富的工人榜样和明星,在全行业形成人人讲创新、人人会创新的良好氛围。
第六,进一步发挥协会的协调服务作用,推动行业科技进步。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是协会的重点工作,我们将坚持不懈,一以贯之。要组织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协调行业重大科技活动,组织行业重大技术攻关,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新技术推广应用。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行业标准研究制定。密切跟踪国际科技发展动向,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总之,只要是对行业发展有利,企业、院所和高校需要,广大科技人员期望的事情,我们都义无反顾地去努力,当好科技人员的后勤部长。为进一步推动有色行业技术创新,协会将筹集行业科技基金,对行业科技进步做出突出贡献、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科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从今年起,将对取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项目主要贡献人员进行奖励,以后随着基金规模的扩大,再扩大奖励范围或用于重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补助。
同志们,纵观国内外发展态势,展望“十二五”的美好前景,我们充满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充满加快科技进步的紧迫感。科技进步,不仅是科技人员的事情,而是全行业各条战线的共同任务。面对国家和行业的重大需求,面对世界有色金属产业的战略竞争,面对全行业300万职工的殷切期盼,我们要自觉承担起科技兴业的历史责任,开拓进取,勇攀高峰,努力开创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工作的新局面,为建设有色金属工业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TT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