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取代黄金成为下一个硬通货
2011年09月21日 15:25 16341次浏览 来源: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分类: 贵金属
谁将取代黄金?
目前对黄金投资要谨慎,通货膨胀的负面消息已被市场消化,黄金永远大幅上涨是不现实的
黄金的价格是否会冲破2000美元/盎司?黄金是否仍是资金安全的避风港?我们是否会重新倒退至金本位时代?谁能取代黄金成为下一个硬通货?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分别采访了几位经济学家:高盛亚洲投资管理部中国副主席兼首席投资策略师哈继铭;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广东金融学院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陆磊,以及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剑平。他们各自从自己的角度解析了黄金热的未来走向。
是什么让黄金飞涨?
11年,黄金的价格翻了6倍。从勘探行业传来了“雪上加霜”消息:寻找新矿源代替已经枯竭的矿层变得越来越困难。
“物以稀为贵”这个道理最为浅显,难以控制的需求,日益减少的出产量,这是否意味着黄金的价格将迎来下一个11年的飞涨呢?
丁剑平:黄金价格上升根本原因在于全世界对流通过剩的担忧。黄金的实际需求量不大,就算资源开采日益减少也不影响刚性需求,也就是说其开采量不高但需求也不高,工业用金和生活用金完全能满足。由于目前存在投机利益,增加的黄金消耗多为投机用金。
陆磊:黄金价格的猛涨来源于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实体经济面低迷,导致投资标的向金融资产领域倾斜。而大宗商品和股市都与实体经济有关,显然与实体经济泾渭分明的黄金更具吸引力和避险功能。
二是,各界纷纷预测政府会持续出台放松货币政策,大家都担忧纸币贬值。当然大宗商品也有避险功能,黄金只是选择之一。
三是,美元贬值,资金需要在主要货币(美元)和黄金中进行选择。黄金将继续走强但会放慢速度,只要实体经济面低迷,美国货币政策没有收紧,黄金将持续走强。
哈继铭:黄金是价格波动很大的大宗商品,其市场本身规模不大,也没有特殊工业用途。不过由于其金融性较强,在美元贬值的形势下一举推高了黄金价格。目前对黄金投资要谨慎,通货膨胀的负面消息已被市场消化,黄金永远大幅上涨是不现实的。
谢国忠:黄金是对冲通胀一个比较好的产品,只要货币量在增加,黄金就会处于一个牛市。黄金最终站上每盎司2000美元的可能性是有的。
中国央行是否会大量增持黄金:
路透社报道来自澳大利亚埃斯特集团(Erste Group)的分析师Ronald指出,目前,美国的黄金储备约占其GDP的1.85%,这一数字在1940年为20%以上,在1980年接近7%。这表 明投资者对黄金的需求将会继续增长。他预计金价将在2012年冲破2300美元每盎司。
另一个潜在的供给来源是央行的金库。截至6月份,美国央行、欧洲中央银行和货币基金组织共持有30000吨以上的黄金。从2000年到2007年,它们平均每年出售520吨,2010年,尽管价格飙升,但只有41吨黄金流入市场。
据世界黄金协会数据,今年各国政府黄金储备增加203.5吨,2010年同期增量为76吨。韩国政府8月2日宣布最近购买黄金25吨,所持黄金储备达到39吨,是原来两倍还多。墨西哥、俄罗斯和泰国也是2011年迄今的重要买家。
在人民币逐步走向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央行会否大量增持黄金?
哈继铭:历史上一些国家的货币在国际化过程中,经历了积累购入黄金的过程。比如,美国和日本。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需要强大的后盾,光有美元作为
后盾,现在显然不够。黄金在我国储备中的总量已经明显上升,目前占1.8%或1.9%左右,我个人无法判断国家是否会进一步增加黄金持有比例,中国本身的 经济实力才是人民币国际化最有力的保证。
丁剑平:黄金储备的多少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无关,中国总体的经济竞争力和劳动力产出才决定了人民币的地位。各国央行的黄金储备都几十年如一日不动,动黄金意味着灭国在即。当然随着中国整个外汇储备的增加,黄金储备也会相应增加。
陆磊: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中国无必要靠黄金来支持货币。信用货币不以任何实体为基础,是以法律强制来发行的。中国经济全球一枝独秀,才是人民币最有力的砝码。但是不排除由于美元贬值出现的避险需求,官方会调整储备资产结构的可能。
谢国忠:随着美国政府收紧财政政策,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在未来很长时间里将会十分宽松。中国可能必须斩断人民币同美元的联系。否则,宏观调控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