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龙:醉心中华锡文化 收藏美丽人生

2011年09月29日 10:15 289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锡器

res01_attpic_brief

张景龙和他的第一把壶

res04_attpic_brief

文具盒

res07_attpic_brief

琳琅满屋

res10_attpic_brief

包括大烟枪在内的成套烟具

  四月初的北京春寒料峭。从南四环到北五环,湍急的车流中,一辆黑色卧车敏捷地穿行于车水马龙之中。驾驶者是北京嘉源置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华古玩商会锡器研究会副会长、六十二岁的收藏家张景龙。
  “这帅老头,开起车来咋这么酷,跟个二十六岁的小伙似的!”身边美女摄影悄悄感叹,粗犷、霸气、火急火燎——似乎只有这样的词,才能恰到好处地形容眼前这个只穿了一件薄衫的老帅哥。
  步入张先生宅第,我们都被震住了——从满室挤挤挨挨琳琅满目的金、银、铜、铁、锡、瓷、木、石、皮、玻璃、书画等藏品中,我们读到的分明是一位收藏家潜心中华文化“慢生活”的那份耐心与精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铁骨柔情。


  独辟蹊径
  成就了洋洋大观的专项收藏
  张先生收藏金属器皿始于军旅岁月。对精美金属器的热爱似乎与生俱来,他的父亲当年就是手工打造金属器的行家。13岁多,张景龙便学徒修摩托车,养成了自己动手的良好习惯,结婚前全套实木家具均出自他本人之手。
  1971年,张景龙随总参某测绘大队入藏,每月薪水10元,他全买了藏式银器。从部队回到地方后,在国际经济合作公司工作期间,先后公派赴中东和东南亚履职,其间一度中断了收藏,但对文物的热爱与想念却深入骨髓。
  回国后进入房地产行业任职,他的身影开始频频出现在北京各个古玩城、潘家园古玩市场、拍卖公司等古董交易场所。
  1996年的一天,他在潘家园偶遇一把精美的锡酒壶,造型精妙,壶中间可以搁炭温酒。联想到自己家里也有把相似的祖传锡壶,他一见如故,当即买下。
  回家后,把两只壶摆一起仔细对比,越看越爱。他敏锐地发现:中国古旧锡器值得作为一门收藏好好下一番工夫!一是锡器里边有精品,明、清两代有很多制器名家的名作;二是造假者相对较少,容易上手;三是收藏锡器的人少,易出成果,可以很好地保留祖宗留下的这项手艺,填补收藏领域空白。
  寒暑十五载,张景龙忙里偷闲,几乎投下所有业余时间、精力和财力,收获极丰。他的锡器品类齐全,有酒具、茶具、食器、烟具、香具、文房用品、摆设、化妆具、储物具、乐器等十种以上的品种;造型多样,有人物、动物、植物、碾子、舟车、房子等等,千姿百态,千器千面;数量庞大,目前已集有近500件(套)。
  按张先生很谦虚的话说:“在收藏中国传统锡器者中,我只能算是锡器收藏者。中国之大、能人之多,肯定有比我收藏锡器多得多的大家,那才称得上是家!”
  其实,在张先生锡器藏品中,有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佳品:
  先讲一下他那件长28厘米、宽10厘米、高12.5厘米的折叠文具盒,这盒上过中央台电视节目。
  盒内配有两个笔盒、一墨盒、一印章盒,还有一个熏香盒,笔盒上刻着“醉到心浓茗酒美,吹来气胜如兰香”。这件文具盒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制作精美,罕有其匹。
  接下来再看一套清中期盛放食品的捧盒(如图),从外到内都很精细,属于满工作品。盒分五面,顶面盒盖刻有状元及第图,下面一圈是琴棋书画,所有纹饰都是手工刻制,笔法精细,生动传神。
  张先生向来客展示着种种造型独特、做工上乘的锡制器物,并介绍说,这些美器多出自明清名家、名作坊,上面精美的工艺称作“錾刻工”。
  当时的锡制品题材多样,纹样精致,刀法简练,线条流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观赏性。


  收藏之乐  源于文化与艺术的滋养
  长年沉浸于锡器收藏,张景龙对中华锡文化了然于胸。他说: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夏、商、周时期祖先就开始用锡与铜合金,创造发明了青铜器。
  秦汉以后,锡的用途日益广泛。宋元时,锡器已经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有的还成了礼器。明清时,锡刻艺人受紫砂工艺启发,由原来的实用性上升到了纯艺术高度,这使得锡器一举跻身于珍品雅玩行列,造就了一批锡作高手。
  藏家最讲究的是辨别藏品的真伪和优劣。张先生说,要想锡器精良,首先要保证锡原料的品质纯净。锡器匠人根据锡质的纯度把锡料分为响锡、花锡和硬头黄。
  纯净的锡料延展性好,扭曲有声,叫“响锡”,做成锡制品后表面润泽亮丽。花锡次之。硬头黄锡含杂质多,色泽灰暗,硬而脆,品质较差。
  再就是做工,包括造型和錾刻工。造型是断代的重要根据,汉以前锡器造型几乎就是青铜器的翻版。
  宋元两代,既离不开瓷器造型的范围,又超脱于瓷器。从晚明起,出现了文人锡器,造型上别开生面、异彩纷呈。
  清以后,民间锡器造型获得充分自由,结合锡的金属特性和普遍的民俗要求,形成了锡器自身独有的造型特点。
  皮壳也是鉴定锡器的重要依据。存世时间长的老锡器有时会与潮湿环境接触,而锡受潮后表面会生成一种极薄的氧化膜,它会因为不同锡料中其他金属含量的不同呈现出黄、褐、紫灰、银灰、黑褐等色彩,并与锡的质感、光泽混合,形成不同的皮壳。
  一般来说,同等锡质相比,其色泽越深越沉,年代就越久。
  张先生讲述着与锡器相关的知识和文化内涵,快乐溢于言表。这是一种大快乐,也是人生大境界,源于文化和艺术的滋养,已远远超越了物质和金钱。


  鉴藏背后  还有“奉献”
  收藏需要时间、精力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刻骨之爱,考验的是心性、智慧、知识与眼力。
  张景龙收藏锡器起步高,眼光准,加上勤于钻研琢磨,已成为专家级的藏家。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杨新、全国农展馆原副馆长杜富全、金属器专家贾文忠等,都是与他经常切磋的好友。听他谈捡漏儿和失之交臂的故事,更可以从件件趣事中品味到收藏赐予他的知识与享受。
  他对锡器爱到了极致,每天下班不管多晚都要把玩揣摩。每次出差,他会把三天的事赶在两天办完,提前回家欣赏他的锡器。
  张先生感慨:“每一件精美的锡器,都蕴含着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它们和瓷器、木器、漆器、金银铜器、玉石牙雕、刺绣编织、书法绘画等,都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艺无止境,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当年的刻苦精研和不懈追求的精神。出色的艺匠常常留下好的作品,名字则淹没在历史深处。他们的奉献都被记录在了精美的锡器之中。”
  张先生告诉记者:“等我退休后,我会考虑建一个中国锡器博物馆。作为一项冷门收藏,填补国内一个空白。倾尽个人最大力量,做点对得起它们的事,收藏了它们,百年后我不会据为己有,它们最终归宿仍属于中国。”
  他的家人也告诉我们,“捐献”早就成了张景龙生命的“主旋律”。不久前,他托弟弟与中国红十字会联系,领取了遗体捐献申请书。按他话说,是“趁自己生前能做主,把自己捐献出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死了再做最后一件有益于活着的人的事,是死而无憾的”! 将来对待自己浸润心血的藏品,他同样是这个态度……
  天色向晚,夕阳透过窗格洒在锡器上,熏染出时光中沉稳厚重的分量,与这些美丽藏品相伴的,是收藏家美丽、丰泽的人生!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