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位锡工艺美术大师赖庆国:231℃的舞蹈

2011年10月31日 1:29 756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锡器

W020091214318597503425

  在时隔9年之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9大部委于2007年举行了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活动,将工艺美术分成11个类别进行评选;赖庆国做为云南省内推荐的10位参与评选的工艺美术师之一,最终站到了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上。在这一届的评选中,全国共评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61名。来自锡都个旧,半生致力于锡工艺与文化发扬研究的赖庆国,成为了自1979年国家开始组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活动以来,三十年间365位获得这一殊荣的工艺美术师中,唯一的一位来自锡工艺品界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我觉得这次让我最高兴的,还不是我自己获得了这个称号,而是锡工艺作为一个艺术类别,第一次得到了国家级的认可,终于得到了它本来应有的一种位置。”
  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开始进入锡工艺品界起,赖庆国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走到这一天;但对于锡和锡文化来说,走到这一天则已经用了数千年的时间。


  起,五千年的锡文化史
  锡,是与并列的五金之一,也是人类最早发现并且掌握运用的金属之一。早在五六千年之前,人类就会使用锡金属制作简单的劳动生活器具。公元前3000多年,古希腊诗人荷马在史诗《伊利亚特》中,描述了希腊火神赫斐斯塔司把铜、锡和其它金属投入他的熔炉,然后炼成阿基里斯所用的青铜盾牌。锡的加入,如同点石成金,人们发现熔冶出的这种合金的物理化学性质远远优于纯铜;人类金属冶铸史上的第一种合金就此诞生。而伴随着工具的突破性进步,人的文明史进入了一个生产力飞跃的新阶段,伟大的青铜时代在这里开启。可惜的是,掩盖在青铜的耀眼光芒之下,除了少数的史学和金属研究专家,大部分普通人并不知道那把开启了一个轰轰烈烈的大时代的钥匙,是锡。
  在中国,锡金属单独成器是在唐宋时期。那是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都空前繁荣的时代,人对于生活所表现出的热情转化成了强大的创造力。精致的器具寄托着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兵器、礼器、乐器、食器;从笼统粗陋到精致系统,化学性能好,易于熔铸成型的锡全方位的进入了那个锦绣时代的日常生活。
  很长的一段时间以来,成规模的锡矿开采和锡器制造行业集中于江南一带。无锡、宁波、绍兴形成了以锡器冶铸和制造为特色的地方性行业,并藉此名声大噪,繁盛一时。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锡矿开采的重心逐渐向西南地区倾斜。到明清时期,云南已超越江浙地区而成为全国锡矿开采规模最大、产量最大的区域。江浙一带世代以锡器制作为业的手工艺人辗转迁徙,追随锡矿宝藏来到云南。
  云南有丰富的锡矿资源,锡矿开采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之前。然而,云南的锡开采历史虽然久远,锡器的工艺特征却与与传统的江南锡器风格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云南本土文化主体是少数民族文化,而云南又处于中原文化以及西亚文化影响力的交汇处;所以,在小小的一件锡器之中,往往体现出内地汉文化、巴蜀文化、西亚阿拉伯文化和幼发拉底河文化共同影响的痕迹;多文化交汇的元素符号比比皆是。清代的中前期,随着康乾盛世的到来,云南的锡产业发展也到达了鼎盛期。
  彼时的个旧,那小小的一座边地小城当中,便有绵延百米的“锡行街”,从事锡器制造、冶铸以及再加工的商户三四十家……


  ——戴着一副很有设计感的无框眼镜,留着整齐的大胡子,穿着随意闲适,态度谦逊温和,充满了艺术家气质的赖庆国,开口却是这样一部严谨厚重的《锡工艺简史》。这种信手拈来一般的渊博与熟稔,使他更像是一位多年钻研于书斋的学者;作为一位已经取得国家最高殊荣的工艺美术界大师,这种跨度让人吃惊。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惟其如此,才能解释他在锡工艺文化上的坚守与执着。一席交谈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赖庆国在锡工艺文化中为自己所选择的路径,与他对于锡的历史文化有这样了如指掌般的了解与深入研究不无关系。


  承,三十年的锡工艺之路
  赖庆国和锡的渊源,恐怕要从他出生的时候算起。1963年,他出生在号称“锡都”的个旧。作为云南乃至全国锡储量和产量最高的地区之一,自清朝时期开始,个旧上至官方到下至民间社会就有锡器制造加工的传统。在上世纪的70年代,制作各种红色纪念品的大量需要,使得一度因受到抗战的影响而衰颓的锡业重新振兴起来。一部分经验丰富的旧式锡工匠和手工艺人被集中起来,成立了集体所有制的工艺美术社,从事锡工艺制作。1978年,中学毕业的赖庆国在机缘巧合之下,得以跟随这些老艺人学起了锡器制作加工的手艺。
  “我从小是喜欢美术,理想当中很想当个画家。70年代末的时候,我中学毕业,想去学画画,但是呢,家里的条件所限,使我不得不放弃了当画家的这种理想。当时是乡镇企业局招青工,我去了之后,就是跟着工艺美术社的这批老师傅学习锡加工工艺。”就在这个学习的过程当中,赖庆国越来越深的迷上了锡工艺。80年代初,云南艺术学院成立绘画进修班,赖庆国选择了重新回学校深造。赖庆国渐渐发现,要使锡工艺更上层楼,更具有附加值,就必须要在文化内涵上有更加深入的拓展。抱着这样的想法,当1984年云南艺术学院成立第一个工艺美术专业时,赖庆国立刻从绘画进修班转入了工艺美术专业,从更加专业和深入的层面来认识和学习锡工艺。然而,几年的学习结束之后,他并没有立刻回到实际操作当中,却选择了从事工艺美术的职业教育,在讲台之上,一站就是三年。但对于赖庆国来说,这几年的暂时抽离并不是一种浪费和疏远,反而使他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会去接触和更深刻的了解锡的文化、历史和传统背景,最终成为了他由一个“工匠”迈向一位“大师”的关键一步。经过这一段时间的积淀,也使他具备了在之后漫长的锡工艺文化的传承创新之路上绵绵不断的后劲。
  上世纪90年代,赖庆国成立了自己的锡工艺美术公司,凭借着十几年对锡工艺的领悟力和锡文化的积淀,开始了传承和发扬锡工艺文化的漫漫征途。


  转,斑锡——老金属的新光泽
  “我们云南并不缺少好的东西,很多从外地来考察的商人和投资者,都很羡慕我们,有那么丰富的资源,那么独特多元的文化……我们缺乏的是系统性的开发推广,缺乏的是传承创新。”
  1997年,赖庆国听说昆明贵金属研究所新研制出一种锡冶铸技术,立刻赶去接洽,花了大价钱为公司购进了这项新技术,并开始投入量产。
  到目前为止,个旧斑锡工艺美术公司是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唯一拥有斑锡专利技术的机构;一种与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几乎同步的古老金属,在斑锡的新工艺技术中,焕发出了属于现代社会的崭新光泽。
  “斑锡是对锡工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模式的一次质的提升。从原料技术的方面,斑锡工艺与传统的锡冶铸工艺不同,它是经过复杂的化学物理过程形成的;无论是从审美观赏的角度,还是从使用的角度,都是对传统锡工艺的很大提升。”
  在灯光的照射下,一件件精美的斑锡工艺品闪耀着斑斓的光泽。与普通金属器具的肌理质感截然不同,斑锡工艺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大小不等的斑块闪烁着黑白灰层次分明的光芒,如同曜石所散发出来的点点星光。
  在赖庆国的努力之下,个旧斑锡工艺美术公司已经成功的将斑锡推入了市场,作为一种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及实用价值的工艺品,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收藏者和普通消费者的欢迎。不过对于赖庆国来说,斑锡的意义还远不止于此。对斑锡不遗余力的推广,无疑寄托了他在传承传统锡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创新使锡这种古老金属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的心愿。


  合,工艺美术大师的三只眼
  在个旧斑锡工艺美术公司的展示厅里,陈列的内容可以大致划分出三个类别。第一部分是赖庆国多年来收集整理的各种传统锡工艺品。从明清时期的锡制烛台、油壶,到民国时期的餐具、茶具,各种装饰物与摆设。第二部分是赖庆国和个旧斑锡工艺美术公司历年的代表性作品、产品。从“白如银,明如镜”的传统标准锡罐,到自主研发的微浮雕技术锡工艺品、磨砂技术锡工艺品、斑锡工艺品;还有为特定的重大活动或标志性客户设计的各类作品:有赖庆国为中国电影百年红河电影周设计的奖杯,有99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纪念品,也有专为钓鱼台国宾馆特制的微雕茶罐。第三部分,是一些来自国外的特色锡工艺品。
  这样的陈列方式使人生出一种时空交汇的错觉。历史和现实交织在一起,古典和现代交织在一起,中国和世界交织在一起;上下五千年,纵横五大洲的一部锡的历史,被悄悄的凝在了一个点上。让人发现,在赖庆国的谦逊温厚背后,是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