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识:屑金翡翠当为青金石

2011年11月21日 12:52 267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珠宝

青金石仿古双耳炉 清代

  青金石仿古双耳炉 清代

青金石太平有象 清代
  青金石太平有象 清代

青金石内部的黄铁矿看似黄金
  青金石内部的黄铁矿看似黄金

青金原石
  青金原石


  “翡翠屑金,人气粉犀,此二物,则世人未知者。余家有一玉罂,形制甚古而精巧。始得之,梅圣俞以为碧玉。在颍州时,尝以示僚属,坐有兵马钤辖邓保吉者,真宗朝老内臣也,识之曰:‘此宝器也,谓之翡翠。’云:‘禁中宝物皆藏宜圣库,库中有翡翠盏一只,所以识也。’其后予偶以金环于罂腹信手磨之,金屑纷纷而落,如砚中磨墨,始知翡翠之能屑金也。”
                                                                                                             ——《归田录》


  中国人对玉石的膜拜和狂热铸就了源远流长的中华玉文化,而由于时代的原因,也留下了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如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记载的“翡翠玉罂可以屑金”就是备受历代学者关注的宝石学经典悬案。今天,该案例更被中外学人普遍当做缅甸翡翠进入中国的历史超过千年的文献证据。
  我们知道,中国科学院王春云博士在过去二十多年内一直致力于翡翠自然历史研究,他发现中国历史文献中的“翡翠”概念在清代以前与缅甸玉石无关,直到清朝康熙五十四年才第一次明确指称缅甸玉石。这一学术结论得到了考古界、宝玉石界的广泛认可,包括北大教授、著名考古学家赵朝洪先生等。然而,学界和商界对此结论的质疑声一直以来也从未停止过,而质疑者的直接证据就是欧阳修提出的“翡翠屑金”说。那么,中国历史上的“翡翠屑金”到底是怎么回事?被欧阳修拿来做磨屑金环试验的“翡翠”到底为何物?清代以前记载的翡翠器皿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如能被科学合理地解决,“翡翠屑金”的千古悬案也就迎刃而破了。


  “翡翠屑金”说饱受学者质疑
  记者:“翡翠屑金,人气粉犀,此二物,则世人未知者。”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归田录》中的记载。而其中的“翡翠屑金”被国际学人普遍当做缅甸翡翠进入中国的历史超过千年的文献证据,这直接冲击了您关于中国清代以前历史文献中的“翡翠”概念与缅甸玉石无关的学术观点。对此,您作何解释?
  王春云:“翡翠屑金”是欧阳修记载的“世人未知”的千年难题。在没有出土文物作为研究标本时,我们只能通过历史文献记载来研究了。欧阳修《归田录》中记载的“玉罂”、“碧玉”、“宝器”、“翡翠”、“翡翠盏”、“金环”、“金屑”、“砚中磨墨”、“屑金”等涉及很多基本概念和逻辑关系,也和古人下笔时的写作语境有关,这些其实都是颇为令人费解的学术问题,比如一会儿说“金屑纷纷而落”,一会儿又说“翡翠之能屑金”——这就很矛盾。人们自然会问:是翡翠玉罂本身不含“金屑”,但因为自身硬度大,可磨蚀金环成屑呢?还是这个翡翠本身含有“金屑”,该“金屑”可被更硬的物体磨出来呢?显然,在欧阳修以来的漫长时光里,人们还没有搞明白这些问题。
  其实,文献学研究告诉我们:在欧阳修之前的北宋真宗、仁宗朝学者彭乘著的《续墨客挥犀·卷八·异体而相制者》中,就有了“翡翠屑金”的记载。彭乘的记载还被稍后的北宋学者李石的《续博物志》所转载。也就是说,截至欧阳修的时代,“翡翠屑金”作为当世难题,还远未得到解答。
  记者:欧阳修“以金环于罂腹信手磨之,金屑纷纷而落”,可见他是亲自做了物理实验后才得出“翡翠之能屑金”这一结论的。您觉着其中有问题吗?
  王春云:关于这个实验,多年来不少学者都提出了质疑。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会长章鸿钊在1930年时对“翡翠屑金”实验颇感纳闷,并发出如此感叹:“然物之能屑金者,何独翡翠?以坚者屑非坚者,乃物之性,而理亦存焉。翡翠与金遇,则翡翠坚于金,故能屑金。若其他有坚于金或更坚于翡翠者,其能屑金亦然。”章氏之后的学者继续保持了这个质疑,比如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邓淑萍研究员1984年也认为:“翡翠屑金的说法,并不具有任何意义。”
  是的,比金环硬度大的材料很多,理论上都可以将金环磨出金屑来呀!所以,这个实验不能说明翡翠的材质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对此,我的观点是:既然“翡翠屑金”的实验结果饱受学者质疑,那么从欧阳修的记载中就无法逻辑地推出“屑金之翡翠”为缅甸玉石的唯一结论来。


  “翡翠含金屑”受古人关注
  记者:我们知道,欧阳修可是才华横溢的史学家、文学家,他为什么要做这种看似荒谬的实验呢?
  王春云:我思考这个问题也有20年时光了,到现在才终于找到答案:欧阳修摩擦金环的实验属于设计错误,实验的结果刚好否定了“屑金之翡翠”为缅甸玉石的可能。
  假设翡翠本身不含“金屑”,欧阳修的实验室通过摩擦金环可以将金环变成金屑。显然,这个实验的结果对于翡翠材质研究没有什么意义。那我们就该转换思维,比如可以这么设想一下:邓保吉以及前人学者很可能告诉欧阳修:“翡翠”本身含有“金屑”,因此可以通过摩擦而磨出“金粉”来。当然,这个设想的前提是:通过摩擦,翡翠本身含有的“金屑”可以被研磨出来,并保持与黄金一样的性状。这里,可以磨出“金屑”的翡翠是主体,用来摩擦的物体是客体。欧阳修的实验刚好搞混了磨出“金屑”的主体和客体,错误地将金环作为主体去磨翡翠客体。结果,金粉从金环掉落,而不是从翡翠掉落。
  所以,欧阳修设计了错误的实验,而这个错误实验的结果反过来证明了翡翠自身含有“金屑”。而且,北宋及北宋以前时代的人们实际无法将分散于翡翠中的“金屑”磨出金粉来。这一点说明“屑金之翡翠”并不是现代缅甸翡翠。当我们这样180度转换思维的时候,“翡翠屑金”问题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记者:用摩擦金环实验中主体和客体颠倒的结论来论证“屑金之翡翠”并不是现代翡翠,颇有新意,但是不是低估了文学巨匠、史学大家欧阳修的智商呢?我想:欧阳修做实验的“翡翠”中或许有“金屑”或类似“金屑”的东西。而且,历史上也有许多关于“翡翠”与“金屑”关系的记载。
  王春云:是的。中国历史上确有不少文献记载翡翠与“金屑”之间的联系。北宋药物学家寇宗奭著《本草衍义》,描述了一种被称作“金星石”的“翡翠”:“又一种深青色,坚润,中有金色如麸片者,不入药用,工人碾为器,或妇人首饰用。”南宋杜绾著《云林石谱》谈到了产于“于阗国”的“金星石”和“翡翠”:“一品斑斓白脉,点点光灿,谓之金星石;一品色深碧光润,谓之翡翠,屡试之,正可屑金,润而无声。”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有“金星石”条,也说“翡翠石能屑金,亦名金星石。此皆名同物异也。”这些文献都谈到了“翡翠”含有“金屑”。但这些“金屑”能否被磨出金粉,这就是另外一个科学问题了。


  古人误把黄铁矿当黄金
  记者:这就对了。但问题是这些“金屑”是真的黄金吗?
  王春云: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至少,欧阳修和他的老师邓保吉相信“翡翠玉罂”中的“金屑”肯定是黄金了,所以才有了那个阴差阳错的“金环实验”。其实,这些历史记载的“金屑”只是看起来像金光闪闪的黄金,实际上是地质学上很普通的黄铁矿,与高贵华丽的黄金没有任何关系。
  普通的黄铁矿被当做高贵的金子,这是一个世界上各个古老民族、各个不同文化在其历史发展中都会碰到的问题。正因为如此,黄铁矿在世界各国又有了一个“愚人金”的臭名声。
  为什么普通的黄铁矿会被当做高贵的金子呢?其实,人类视黄铁矿为黄金源于人类自身普遍存在的一种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这是说,人类容易偏向于用众所周知的其他事物来描述自己所不知道的陌生事物,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似性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这也是逻辑学中通常所谓的类比推理,或者说比喻推理。
  记者:古人认为翡翠含有“金屑”与取象比类思维方式有关?可否举例说明?
  王春云:是的。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多了去了,比如金元时期名医刘河间著《宣明方》,说古代点眼药方用金星石、银星石,就是以金星石、银星石点缀于矿石中闪闪发光,比喻可以给人带来光明。从矿物学分析,这里的金星石、银星石其实就是金云母、白云母,点缀在云母片岩之中,但不可能具有治疗眼疾的医学效果。南宋张世南著《游宦纪闻》说沅芷黎溪砚有“金束腰眉子纹”,南宋朱辅著《溪蛮丛笑》说黎溪砚有“金溪带花纹”,清代唐铨衡著《文房肆考》也说黎溪石砚有“紫袍金带”,都是说沅芷黎溪砚中有“黄金”,但这个“金”实际上是砚石中的黄铁矿,因为颜色和光泽类似于黄金。其他,如“蛋白石”、“孔雀石”、“硅孔雀石”、“鸽血红红宝石”、“虎睛石”、“鹰睛石”、“麟睛石”、“猫睛石”、“猫眼石”等宝石的命名,也都是来自人类的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


  青金历史悠久古代或称“翡翠”
  记者:由此可见,“屑金之翡翠”中应既有可以被古人误认为是金屑的黄铁矿,更应比较珍贵,被古人认可,且有着悠久的人类使用历史。那么,这种宝石舍青金其谁呢?
  王春云:对!所以我的结论就是:欧阳修“屑金之翡翠”实际上是磨不出金粉来的,只能磨出绿黑色粉末,因为其中的“金屑”实际是黄铁矿,“翡翠”实际是来自阿富汗的青金石,与缅甸玉石无关。
  记者:那么,这一结论对于古代其他“翡翠”文物记载应该有借鉴意义,比如说南朝时期的“翡翠笔床”、明朝的“翡翠砚”等。
  王春云:南朝的“翡翠笔床”,在南朝诗人徐陵的《玉台新咏·序》中有记载:“琉璃砚匣,终日随身,翡翠笔床,无时离手。”现在看来,这当然是价值昂贵的青金了。因为明代学者姜绍书《韵石斋笔谈》记载的明朝“翡翠砚”,“磨之以金,霏霏成屑”,与北宋欧阳修记载的对翡翠玉罂进行“如砚中磨墨”的金环实验比,其结果是异曲同工的。尽管也是实验错误,但由此证明了“翡翠砚”是含有所谓“金屑”的。而“翡翠砚”与“翡翠笔床”同为文房用品,以青金为制作材质,并不是说青金有益于提升其文房功能,而是为了突出青金的高贵和价值。
  记者:中国历史上还有什么“翡翠盘”、“鸂鶒卮”、“翡翠爵”、“翡翠盏”、“鹦鹉杯”等,其具体材质可是缅甸玉石?
  王春云:这几种器物都只见于清代以前的历史文献中。我在八年前完成的研究已经证明,中国清代以前历史文献中的“翡翠”概念与缅甸玉石无关,因为指示玉石的“翡翠”概念直到清朝康熙五十四年才第一次明确指称缅甸玉石。现在我可以说的是,中国清代以前的历史文献中的“翡翠”概念,如果明确指玉石的话,同样与缅甸翡翠无关,而最有可能指称来自阿富汗的青金石。
  比如,唐昭宗赏赐李存勖的“翡翠盘”和“鸂鶒卮”,后唐时期秦王李茂贞贡献给时为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翡翠爵”,后周时期刘重进在永宁宫找到的“翡翠瓶”,南唐时期作为大户人家嫁妆的“翡翠指环”,北宋时期宋真宗的“翡翠盏”、北宋末期宋徽宗的“翡翠鹦鹉杯”,宋代文献记载的“于阗翡翠”等,这些无一例外,都是来自阿富汗的青金石。特别是“鸂鶒卮”和“鹦鹉杯”,实际也是与“翡翠玉罂”一样,都是用碧蓝色鸟类的羽毛,如“鸂鶒”、“鹦鹉”、“翡翠”等,来命名同为碧蓝色的玉石的,而这个碧蓝色的玉石,就是青金。
  由此也说明,阿富汗青金至少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十国时期、两宋时期和明朝,已经大规模地输入中原地区,青金制作的器物已经作为外邦的贡品,成为王朝皇帝的收藏,其地位和价值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