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国家矿山公园揭碑开园
2011年11月28日 16:31 4223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贵金属
11月26日,历时6年的精心建设,紫金山国家矿山公园正式揭碑开园,该公园是我国首批确立的28家矿山公园之一,填补了福建省矿山旅游的空白。
为保护、抢救和利用现存的重要矿业遗迹,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矿山的转型,经国家矿山公园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国家矿山公园领导小组研究批准,国土资源部于2005年9月首批授予紫金山等28个单位国家矿山公园资格,2010年6月又授予黑龙江大庆油田等33个国家矿山公园资格。
紫金山是闽粤赣著名的风景名山,曾有诸多文人墨客在此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更因其悠久矿业开发的历史,特别是近代紫金山金铜矿的发现和成功开发而名扬天下。紫金山近百个古代开采老峒,为该矿床发现起到重要的指示和引领作用。紫金山地区在八十年代福建地勘局组织的紫金山地质勘查,取得了重大突破,发现并提交了紫金山中型金矿和大型铜矿,上金下铜,该矿床是我国东南沿海火山岩地区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紫金矿业公司介入该矿床开发后,进一步开展了大规模的地质勘查工作,并依靠技术进步,充分利用低品位金、铜矿资源,成为中国人选品位最低、效益最好、规模最大的中国第一大金矿。在铜矿勘查方面,也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针对紫金山低品位铜矿而研发的生物冶金技术的成功应用,紫金山铜矿的规模开发已指日可待。应用自主研发独特创新金铜矿选冶技术,使紫金山这一超大型低品位金铜矿获得高效益规模开发;矿山开发也是矿山环境重建过程,紫金山国家矿山公园的建立,将使矿山环境重建更加规范,标准更高,也记载着紫金企业发展历程和企业文化精神。
据了解,国内多数矿山公园的建设都是在矿山闭坑之后,而紫金矿业却是在紫金山金矿步入稳产盛产期、紫金山铜矿尚未实现大规模开发之时就启动了这一项目,其目的就是要在开发中治理、在开发中保护、在开发中建设,通过工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为后代留下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的宝贵遗产,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
紫金山国家矿山公园拟规划总面积30Km2,初步划分为7个功能分区:游览区、生产经营区、游乐区、休闲区、生态观光野营区、接待区、行政管理区等;分早期(2005—2008年)、中期(2009—2012年)、远期(2013-2020年)三期建设,预计于2020年全部建成。建成后的紫金山国家矿山公园将在紫金山北部、同康沟北侧的赤水自然生态林开发野营、露宿、野炊,观赏生态林、模拟野外矿产调查。金矿闭坑后,露天采矿场将设置“步行环道”和电动运行设施进行“天坑探底和上天入地”项目;溜井改建为“重力下坠”惊险游乐项目;三选厂和二选厂的探硐将连接起来,让游客乘坐专用游览车进硐观看地质奇观、矿石运输和地下生产场面。
目前公园已高标准完成了紫金山矿山公园标志碑主碑和副碑、紫金地质矿产博物馆、矿山公园标识系统、导游手册、矿山公园网站、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配套设施项目等揭碑开园的必备条件建设。而为进一步加大紫金山国家矿山公园建设力度,完善旅游项目,紫金山国家矿山公园二期将开发建设湖洋坑复垦休闲旅游区、金山湖休闲度假中心、紫金山植物生态园区及中国首个矿山高尔夫球场。
紫金矿业表示,矿业开发难免造成对生态和原始地形地貌、自然环境的改变和不同程度的破坏,必须坚持开发与治理并举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这也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一直提倡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之一,矿山企业往工业旅游方向转型,这是世界各国大多数矿山的必由之路。紫金山不仅蕴藏着储量巨大的金铜矿产资源,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是一笔巨大而宝贵的物质和文化遗产,非常适宜开发工业旅游,我们开发紫金山旅游项目,就是为了使不可再生的重要矿业遗迹资源得到保护和永久利用,即可充分展示我国社会文明史为人们提供游览观赏景观,为科学活动提供考察和研究对象,同时又可使紫金山生态环境在开发中得到逐步恢复,并促进矿业城镇的经济转型和社会的发展,这是一项一举多得的工作。
据了解,2005年国土资源部在北京召开首批28家国家矿山公园评审会时,紫金山矿山公园以平均85.61分的好成绩荣获第七名。
开园当日举行了仪式,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蒋承松、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地质环境司处长李继江、原开发司司长曾绍金、原地勘司司长仲伟志,中国矿业报总编王东海,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何南飞、地质环境处处长何永金,龙岩市副市长温锡浩、龙岩市政府副秘书长陈培贵、龙岩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苏志堃,龙岩市旅游局局长徐建国,上杭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思忠、上杭县政协主席刘清祥、上杭县委副书记林旭、副县长蓝新、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总裁罗映南等领导出席了仪式。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