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下半年有色金属价格预测-铜
2009年08月10日 15:0 3310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上海现货
按照惯例,预测之前先简单回顾一下2009年上半年的基本情况:伦铜率先反弹,沪铜随后领涨,此后中国国储完成收储,精铜大量进口使国内精铜供应充足,铜价随着消费旺季的过去逐渐走弱,焦点再次回到伦铜。每个阶段的上涨都有其支撑的因素,从今年3月-6月这一阶段支撑因素众多,特别是“中国因素”起到了决定作用。目前,铜价即将进入最为关键的阶段,随着消费旺季即将来临,通胀预期与基本面 (铜供应过剩)之间开始了一场博弈。
接下来,全球商品市场逐渐摆脱经济带来的阴影,自年初以来呈现不同程度涨势,各国经济数据渐显企稳迹象也让投资者不再为之“谈虎色变”。然而,6月以来,围绕着美联储年内是否将采取升息措施的预期,美元出现宽幅振荡的走势,美元围绕80关口波动令铜价再陷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上海金属网 作者 兰兰 今年上半年,各国实施宽松政策以及大量的注资引发通膨预期,从而推动商品出现一波涨势。随着去年底全球央行同时放开货币供应窗口,国内前三个月就已经超过2008年放贷总额,市场在宽松的货币环境中加速了商品市场的炒作,过多的货币供应令市场埋下了通胀的预期,全球货币政策在没有转向的情况下将继续加速商品市场的上行。只要美联储没有带头回收流动性,下半年商品市场涨势将持续。
从我国国内经济来看,简单概括就是数据喜忧各半。国内主要的月度经济数据悉数公布,虽然CPI、PPI同比仍呈现双下降,进出口贸易仍不乐观,但5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达到8.9%,比上月加快1.6个百分点。海关数据显示,5月进出口总值为1641.27亿美元,同比下降25.9%,要高于1-5月累计同比24.7%的降幅。上海金属网 作者 兰兰 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4%,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7.2%,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降幅继续扩大,说明工业品总体上供过于求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观。投资仍然是推动工业生产回升的主要原因,1-5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3520亿元,同比增长32.9%,其中5月份增速达38.9%。快速增长的投资,从整体上增加了市场对工业品的需求。央行公布的数据则显示,5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645亿元,要高于4月份的5918亿元,并且短期贷款和居民消费贷款则呈现上升态势。上海金属网 作者 兰兰 1-5月份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5.84万亿元,同比多增3.72万亿元。由于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要大于物价上涨的压力,未来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还会有所延续。
铜产量方面,决定铜产量的直接因素就是铜矿供应,这是铜产量增长的瓶颈。全球铜矿产量在2007-2009年三年间增长仅为4.2%至1617.5万吨,铜矿紧张一直是制约精炼铜产量的瓶颈。上海金属网 作者 兰兰 在全球前四大铜矿产区中,只有中国的铜矿产量是稳步上升的,其中占全球铜矿产量逾30%的智利,这三年间还下滑5.34%。5月份铜精矿产量为19.82万吨,较去年同期下降14.9%。与此同时,受到智利矿石品位下降,或者说数家矿业公司开采的矿石中含铜量减少,进一步导致五月份智利铜产量较去年同期减少2.3%至45.45万吨。虽然当前行情下,铜市场产量的小幅下滑暂不影响现货市场供应充裕的局面,不过能够逐渐消耗市场过剩库存,支撑铜价。
从国际贸易进口量来看,铜持续增长。海关公布5月份的铜进出口数据显示5月未锻造的铜及铜材进口量达到42.27万吨,1-5月累计进口175.93万吨,同比增长53%,5月份进口量比4月份增加了2.28万吨,连续第四个月刷新纪录高点。强劲的进口数据推动伦敦铜价继续上涨,但大幅增长的进口供应却是国内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当日尾盘多头主动平仓价格下跌,再次以一根阴线结束交易。上海金属网 作者 兰兰 前四个月,精炼铜进口量占铜及铜材进口总量的比重在78%-82%之间, 5月份精炼铜的进口量达到34万吨。5月份铜进口量再次增长应该是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4月份两市的比值处于相对高位仍然利于进口,另一方面废铜进口通关受到限制也使得其他税则项目下铜的进口量出现增长。由于广东地区海关加强了对废铜进口审查,废铜进口受到一定影响。海关数据显示在连续三个月增长之后,5月份废铜进口量大幅回落至33万吨,比4月份进口减少了约7万吨。5月份两市现货合约比价基本低于8.5,并保持下跌态势,6月份比价甚至低于8,铜进口贸易利润消失甚至亏损,预期6月份的进口量将会回落。
从我国国内铜材产量来看,表现为持续增长。国家统计局公布了5月份国内主要基本金属产量,5月份精炼铜产量33.18万吨,比4月份减少了0.65万吨,1-5月份精炼铜累计产量160.29万吨,同比增长5.6%。5月份铜精矿产量8.29万吨,比4月份减少了0.03万吨,1-5月份铜精矿累计产量36.95万吨,同比增长9.4%。尽管5月份产量略有回落,但国内铜原料供应仍然充裕,5月份铜精矿进口量为50.89万吨,前4个月同比增长3%。值得注意的是5月份国内铜材产量保持增长,达到84.62万吨,比4月份增加了近4万吨;并且5月份电力电缆产量高达192.62千米,环比增幅达到13.7%。这两个数据说明国内铜消费并没有受到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淡季不淡的特点。
从库存数据分析,我们得到的信息是:中国连续数月刷新进口纪录以及LME持续减少的库存成为推动铜价本轮涨势的首屈一指的功臣,“中国需求回升”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然而实际上,中国大量的进口并非源于消费需求,中国国储局收储以及国内外市场存在广阔套利空间,导致过去三个月我国铜进口连续刷新纪录高位。上海金属网 作者 兰兰 另一方面,在LME库存持续减少的同时,上海库存却在不断增加。对此,LME铜库存持续下降支撑铜价进一步上涨,但注销仓单占库存比已从15%以上回落至4.5%,其影响力已经大大减弱。且从全球看,库存只是变换了存放地而已,LME库存减少的同时,COMEX铜库存缓慢增加,上海期货交易所铜库存也开始大幅上升。因此,实际上库存总量并没有太大变化,其对市场的影响也将十分有限。从中国国储局公布的收储数据少于预期,下半年停止收储可以看出,未来中国进口将下滑。而目前国内面临的供应压力待到9月以后市场进入消费旺季时方有望得到缓解。国内的表观消费处在高位,同时由于前期形成的国内外套利空间,使得大量进口将延续到6-7 月份,这部分进口将继续对国内现货价格产生抑制作用。
针对目前的经济情况和供需情况,作两个假设:
(1) 下半年铜价先跌后涨
在基本面供过于求的情况下,通胀预期对商品的拉动有限;商品价格回落到合理范围内;宽松货币政策使实体经济获得快速复苏的机会;消费需求逐渐恢复后,商品价格得到实体经济支撑,稳步上涨。
(2) 冲高后的回落
通胀预期逐渐变成事实,商品价格横盘振荡后继续大幅上涨;各国政府将开始收缩银根,提高利率减少货币流动性;没有完全复苏的实体经济将再次遭受打击,世界经济复苏因为通胀后的滞涨变得越发漫长;而商品价格 冲高后将出现回落。
对此, 兰兰 希望下半年的经济走势是前者。只有 全球经济复苏的大环境下企业也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与恢复。而真正的经济复苏应该是2009 年以后。
最后,本文的观点是:2009年期铜的底部在不断地抬高,6月份更是走出反季节的强势,价格稳步上行的趋势在延续,长期趋势看好。具体来看,沪铜主力0910合约收出“四红兵”,周末更是收出光头中阳,凸显多头主力的霸气。说明沪铜上行走势异常坚决,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非常有力。此外,从均线上看,铜价已经突破20日均线的压制,上行空间打开,短期内强势将持续。不过,投资者不可忽计40000点的压力,这一线会形成有效地压制。同时,42000点则是第二压力位。综合来看,铜价处于价值的重估阶段,高位震荡会是主基调。7月份期铜市场最大的问题依然是消费淡季需求不足,这会限制铜的涨幅,估计铜再创09年来新高的可能不大。如果现货价格及升贴水不能有效回升,那么一切炒作都将是虚假的。
附:对于铜企业在风险上,我还有几点补充
(1)资源垄断
世界资源发展一大趋势就是垄断,铜、石油、铝土矿、铁矿石等行业均形成了较大的垄断力量,而且前期垄断程度较低的锌、铅、镍等行业的行业集中度也快速提升。资源集中度的不断提高导致资源供应方定价能力不断增强。铜资源的匮乏,使我国在谈中屡屡处于下风。铜精矿采购成本仍将是导致企业利润降低的主要因素。对此,企业把握原料采购时机能力也就是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企业把握原料买入、卖出保值时机能力也就是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
(2)商品价格二次探底的风险和机遇LME三月期铜2009年以来累计上涨71.18%,沪铜累计上涨61.26% (至6 月30 日)。反弹幅度基本合理,但已经到风险开始累 的水平。一旦各国央行收缩银根,那么通胀预期将不能再支撑铜价,铜价将由基本面主导开始回调,将面临一个二次探底和价值重估的过程。此外,从上半年A 股市场和期货市场来看,市场并不缺乏资金。没有实体经济作为上涨基础的前提下,资产泡沫化将加剧商品价格的波动。但基于中国因素、美元贬值、铜的金融属性、短期宽松货币政策不变以及未来全球经济复苏的预期。笔者认为,未来 1-2 年铜价总体将呈现上涨走势。短期的价格回落将给企业带来原料进口的机会。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进行资源扩展和产业链完善,为未来扩大市场占有率,获取更多利润和超额利润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Robert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