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业名品:道口锡器又称“点铜”
2011年12月01日 14:16 8793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铅锌锡器
在我国近代史上,道口镇的锡器手工制造业在国内影响比较大。近300年来,制作道口锡器的工匠除了一部分本地锡器艺人外,大多是邻近的长垣县人及外省人。他们以道口镇为根据地,有的经营店铺,有的挑着担子游走四方,使道口锡器声名远扬。在过去的地理教科书中,道口锡器曾被列为河南省名贵特产之一,在早年的《中国地图册》中也被列为“著名传统产品”。如今,随手翻看现在出版的中国地图册的河南部分,却已不再有关于道口锡器的介绍。
滑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新杰对记者说,道口锡器,又名“点铜”,源于清,是道口传统的手工业名牌产品。据传,清朝乾隆年间,山西省洪洞县一位姓刘的老艺人来到道口开设“同太”号锡店,生意日盛。为进一步扩大营业规模,他便收徒传艺,先是传给了同乡人杨某、曹某和李某,继而传给道口人马老体、张尚义,最后又传给道口人李祥琛、李发彦、李宝春、张万同、张天才、杜天荣和齐成名等。这些徒弟学成后,或留原店当技师,或另开新店营业,当时的道口镇北街和南街(即现在的顺北街和顺南街)因此非常繁华。随着道口锡器店日益增多,制作道口锡器的艺人也约定俗成:凡是质量达到七成锡以上的均要在锡器上打上“点铜”二字。
为何打上“点铜”二字呢?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来到道口镇工人巷,找到了当年在县五金厂当管理员的王秀峰。
“道口锡器在当时比道口烧鸡还有名气呢!”得知记者的采访意图,现年59岁的王秀峰很是感慨。他从屋中取出两件锡壶,指着镶嵌在壶嘴上的一点铜说,这或许就是在七成锡以上的道口锡器上打上“点铜”二字的原因吧。他接着说,据那些在县五金厂工作过的老艺人讲,道口锡器的制作是很讲究的,锡器主要以广锡为原料,但它并不纯粹是锡,还掺有一定比例的铅和铜。
古朴大方,明亮如银……《滑台春秋》中这样记述:道口锡器制作精巧玲珑、美观耐用……使用日久,声仍洪亮如铜……1933的《河南政治月刊》三卷八期的《豫北道上》一文中也说:“最地道而又最为远近知名的道口锡器,以官秤论价,有花的每斤一元六角,无花的每斤一元四角六分,凡来道口的游人,吃烧鸡,买锡器,殆多不肯交臂失之。地方人士,又多以此二者为外出馈送之资。”道口制作锡器的艺人、已经去世20多年的杜天荣在世时曾说:“清朝宣统皇帝南巡时,路过淇县,道口锡器被购买一空,就连锡器店正在烧水的茶壶也未能剩下,有的官员还将特购的道口锡器献给皇上。”
关于道口锡器,在当地百姓中还流传着一些故事。据说,宣统皇帝南巡路过淇县时,晚上住在县里。当天晚上,有一个小名叫不二的小贩,常年在外经商,这天回到家乡,遇到了很长时间未见面的几个朋友,就和朋友多喝了几杯。不二半夜回家时,惊动了街上的一条疯狗,疯狗的叫声引起了周围群狗的狂叫,狗叫声惊吓了住在附近驿站里、跟随皇帝巡游的一名爱妃,这名妃子因此卧床不起。宣统皇帝大怒,当地官员在皇帝面前保证,一定要捉拿有关人等问罪。和不二喝酒的几个朋友得到消息后纷纷外逃,不二的家人也急忙劝他逃走。但不二怕自己的妻儿受到牵连,坚决不肯逃跑。兵卒抓走了不二,家人很担心他的安危,就通过贿赂皇上身边的官员,将包括粉盒、刨花缸、花瓶在内的一套道口锡器献给皇上,希望以此减免不二的罪行。当宣统皇帝看着这套外表呈灰黑色的器物发怔时,只见不二的家人不慌不忙,取出随身携带的一块白布,在这套器物上来回擦拭。不多时,只见几件器物现出了明亮的光泽,而且器物制作精巧雅致,闻起来还有淡淡的清香。宣统皇帝大喜,把锡器赐给了爱妃,那位爱妃见了锡器也是爱不释手。宣统皇帝大悦,免去了不二的罪行。
锡器文化的守望者
就像酒文化和茶文化一样,在道口镇,正逐渐形成一种锡器文化,有一部分人已开始对锡器文化进行研究,对锡器制品进行收藏,年轻的尚勋策便是其中之一。
尚勋策今年34岁,是滑县广播电视局的一名职工,也是一位古玩收藏家。在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方面,尚勋策一直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道口锡器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并率先建立了家庭锡器收藏馆,在当地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他认为道口锡器是我国地方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酒文化、茶文化一样,锡器文化正成为是新时期的一种文化形式。走进位于道口镇教育路的尚勋策家,记者见其收藏的道口锡器种类颇为丰富,有茶器(茶壶、茶碗、茶盘)、酒器(酒壶、酒盅)、祭器(香炉、烛台)、生活用具(灯、碗、调羹)、装饰品(花瓶、刨花缸)等,数量有百余件。这些锡器有的刻花,有的无花;有的錾花,有的嵌铜,制作十分精巧。由于年代久远,这些锡器虽然失去了当年的光泽,但它们的造型却十分端庄古朴,制作也十分精巧雅致。
“不同的锡器蕴涵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谈起锡器文化,尚勋策总是滔滔不绝。他说,中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殷商青铜文化,所谓青铜乃是以铜为主的铜锡合金。通常所说的商周青铜器,其成分就是铜锡合金、铜铅合金和铜、铅、锡合金,青铜文化实质上也就是铜锡文化。可以说,道口锡器文化是殷商文化的延伸与发展。由于出产在豫北,所以道口锡器的造型有着中原的风格,与南方锡器相比稍欠精巧,但却体现出了北方器物的敦实与厚重。道口锡器艺人也曾加工制作过南方样式及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风格的器物,特别是清末民初,道口锡器艺人研究东南西北、古今中外的器物款式,对锡器造型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值得一提的是,道口锡器店的名称也别具人文情趣,如兴盛店有着兴旺发达、盛世和平的祝福;义聚店则突出道义情义、人聚财聚的生财之道……
为宣传道口锡器手工业的历史发展成就,2005年,尚勋策个人制作了《中国锡器工艺造型欣赏》扑克牌,这副扑克牌集知识性、观赏性、纪念性、娱乐性于一体,由中国收藏家协会扑克牌收藏委员会监制,是目前唯一一副河南省名贵土特产题材的扑克牌,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收藏价值。
记者随意从一副《中国锡器工艺造型欣赏》扑克牌中抽出一张黑桃7,只见牌面上是道口锡器“嵌铜墨盒”的图案,图案下印有对“嵌铜墨盒”的注解:墨盒在小学生中使用量最大,尤其是在墨汁被广泛使用、毛笔字还是小学生必修课的近代中国社会。同时期黄铜、红铜墨盒较多,白铜(俗称德国银)墨盒以及嵌铜锡墨盒相对较少。
让世人惊叹的焊接技术
道口曾是商埠码头,有“小天津”之称。上个世纪初期,这里商贾云集,贸易繁盛,有粮行、花行、煤场、银行、百杂店、澡堂、饭铺、茶馆、酒店、酱菜铺、糕点铺、烧鸡铺、锡器店等,经商人数多达万人,大的商号近百处,小的店铺遍布大街小巷。这些商贾为道口的锡器业带来了雄厚的资金,加上当时锡器制作高手世代传承,道口锡器的制作技术已经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尚勋策说,道口锡器采用高纯度精锡,经过严格的配料、熔化、压片、裁料、造型、捶打、刮光、焊接、擦亮、錾花、雕刻、嵌铜装饰等十数道工序细心制作而成,它是我国民间手工业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世传道口锡器制作的核心技艺是用料配方比例、焊接工艺和熔炼冷却处理,以及切削捶打技巧的综合掌握和运用。记者在他的家庭式锡器收藏馆里看到过一把酒壶,酒壶壶身与壶嘴连接处从外面看不见焊接的痕迹,拿到阳光下用眼往壶里看,也看不到焊接的痕迹。前几年,尚勋策曾购买过一把锡壶,壶身与壶嘴是分成两部分焊接在一起的,从壶外看不见焊接的痕迹,只是用一个手指头伸到壶嘴里面仔细摸,才能摸到很细很细的一条焊接缝。但是,当时制作锡器的艺人是怎么从壶嘴里面焊接的,至今谁也弄不明白了。
当地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当年,有一个外国商人听说道口锡器的焊接技术很高,有点不相信,就专门从北京跑到道口镇来,买了一把锡壶。他看到壶身与壶嘴没有一点焊接的痕迹,就认为二者应该不是焊接在一起的,可能锡壶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为解开心中的疑问,他就想用锤子把壶嘴从壶身上砸掉。可他花了不少力气,却怎么也不能把整个壶嘴砸下来,最后只是砸掉了焊接处极小的一部分壶嘴。当他弄明白壶嘴与壶身并不是一个整体时,对道口锡器的焊接技术惊叹不已:“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在道口镇政府西侧的一条街道上,经营物流公司的胡姓老板告诉记者,前几年有一名外国人从他手里购买过一把锡壶,那件锡壶很精美,无一处焊接的痕迹,可谓天衣无缝。当时他手上有4件锡器,一件给了弟弟,剩下两把锡壶和一把锡酒壶。那名外国人不知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