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储粮连曝贪腐案 河南分公司总经理被双规
2011年12月14日 9:36 3637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其他舆情
在2011年10月担任中储粮河南周口直属库主任之职超过10年的乔建军侵吞巨额公款潜逃国外之后,中储粮河南分公司再次发生地震,河南分公司总经理李长轩近日被有关纪委部门。
《21世纪经济报道》援引河南当地粮食系统人士表示,据我们了解,李长轩12月9日被双规,12月10日就被免职,这是中储粮总公司直接宣布的。
在李长轩落马之前,自2010年以来,由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管辖的中储粮许昌直属库及其襄城分库、安阳直属库滑县分库、周口直属库相继发生多起贪污腐败事件,引起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河南是国内第一大小麦主产区,也是国家夏粮托市收购最主要省份。根据前述《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与李长轩熟悉的河南一位粮食加工企业人士表示,李长轩落马主要与哄抬小麦价格,有粮库被查出零库存有关。该人士表示,很多没有资质的私人参与小麦托市收购,这里面有很大的利益输送,包括对李长轩。
中储粮总公司是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中央企业。从2006年国家启动对小麦的最低收购价预案开始,中储粮承担着国家储备粮油的收购、储存及拍买销售等业务。尽管中粮集团、华粮集团和中纺集团也承担着国家粮油政策的功能,但这三家的收储份额远低于中储粮。
但是,近年以来,参与哄抬粮食收购价格,贪腐案件频发,中储粮的负面消息不绝于耳,让其国家粮仓的形象饱受质疑。
《第一财经日报》援引业内人士表示,按照国家的定位,中储粮承担的是粮食蓄水池的作用,应付国家在战争、饥荒时粮食供应需求,但是近年来又将中储粮划归国资委管辖,要考核中储粮的利润指标。
在逐利的冲动下,被定位为维护粮价稳定角色的中储粮却干起了哄抬粮价的活。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报道,2010年夏粮收购期间,多地小麦收购价格远高于发改委制定的最低收购价。相关部委通过基层调研后认为,粮价攀升的原因主要是中储粮参与高价抢购导致小麦价格迅速高涨。国家粮食局撰写的有关调研报告明确指出,中储粮对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报告还指出,现行以中储粮为主导的托市收购政策缺乏竞争机制。
粮食收购商表示,中储粮抢粮是为了可观的财政补贴和保管费。中储粮每收购1斤小麦,将得到国家补贴收购费用0.025元,保管费0.035元,而收储库点在收购和保管中实际支出费用不到0.01元,也即每斤约有5分利润。
在因为哄抬粮价而被公众质疑时,中储粮系统近年还相继发生多起贪污腐败案件。2010年6月底,中储粮许昌直属库原库主任任国正、副主任姚宝山等人,涉嫌贪污、挪用公款上千万元,被河南省许昌市人民检察院批捕;2010年7月底,中储粮河南分公司驻滑县的两名监管员因涉嫌受贿被当地检察院批捕;2011年9月,中储粮安徽分公司涡阳直属库副主任鹿某因涉嫌滥用职权违规收购劣质小麦被当地检察院立案查办;2011年10月,河南周口直属库主任乔建军侵吞巨额公款潜逃国外。
最近曝光的则是河南分公司总经理李长轩被双规的消息。经济观察网12月10日消息称,很多人认为河南中储粮分公司下属粮库近几年出现的种种乱象都与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的管理失职有关,由此将问题的矛头也对准了李长轩。有中储粮内部人士透露,此次事件牵涉的还有中储粮沈丘直属库管理人员。
连续曝光的贪腐案件暴露了中储粮内部管理体制中存在的诸多漏洞,例如,缺乏外部监管,在政策性粮食收储中,占据垄断地位的中储粮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
在周口粮库案事发后,《经济观察报》2011年11月报道引用中国粮食协会的一位负责人认为,中储粮的各个直属库名义上是专注于粮食收储、流通,不生产终端消费品,因而免于纪检、工 商、税务、卫生等部门的外部直接监管。
周口市某县粮食局局长进一步分析称,在每年市县级的政策性粮食收储中,粮食收购入市的主体需要经中储粮认可;承储保管政策粮食的库点,无论是民营、 地方国企,还是个体,也是中储粮说了算;国家对粮食政策收购所支付的资金、补贴的拨付,也是通过中储粮来发放至参与政策收储的粮库。
例如,据前述《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国内一家大型小麦加工企业的人士表示,企业参加粮食拍卖,除了支付拍卖应付的货款,还得额外向一些中储粮的库点支付每吨40~50元的“出库费,有的地方多达60~70元,而加工一吨小麦的利润也只有40~60元,这种出库费一般都是给粮库主任,没有任何发票和收据。
对于中储粮的贪腐案频发,多位业内人士给出建议,应在粮食收储企业、库点的认定,粮食收购资金和补贴的拨付等方面,推进从中央到地方的财政、纪检、粮食局等部门来协作参与监督。
责任编辑:程俊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