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郎中” 手工短笛不输美国

2012年01月05日 9:17 279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锡器

这一组图从上至下展示了一支笛子从管状原料到最终成品的主要步骤。

这一组图从上至下展示了一支笛子从管状原料到最终成品的主要步骤。

在冬日的阳光下,规模不大的手工作坊承载着乐器“郎中”们的梦想,也见证了一群普通手艺人“无意间”走向世界的创业历程

在冬日的阳光下,规模不大的手工作坊承载着乐器“郎中”们的梦想,也见证了一群普通手艺人“无意间”走向世界的创业历程

879ol
  一根打过孔的原料管,在技师手中缓缓"变身"。

李秋民正在查看即将发往美国的长笛成品
  李秋民正在查看即将发往美国的长笛成品

5y7u
无论是萨克斯管、圆号、长号,还是长笛、短笛,对于大部分管乐器具,李秋民都能"手到病除"
7n8o9

细小部件、精密结构,考验着乐器"郎中"的手艺

成熟技师对笛子各个部位的结构、规格了如指掌
成熟技师对笛子各个部位的结构、规格了如指掌


  这是一群“低调”的手工艺者——在不受关注的小作坊里,总是低着头,调试着一件件乐器。经过他们之手的乐器,再交到演奏者手中,才有更多美妙音乐传递给爱乐人的乐器“郎中”。
  岁末正是演出旺季,各家乐团的新年音乐会轮番登台,一件件精巧乐器在演奏者手中幻化出美妙乐曲。
  在李秋民眼中,这些乐器就是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管子和按键的结合体,每个部件的位置、松紧度都有严格的标准。当乐手们在研究强音弱音、升调降调的时候,他正专注于按键的拆解、气孔的清理、活塞的调整……他,是一名“隐藏”在乐手身后的乐器“郎中”。
  35岁的李秋民修了十几年的管乐器。这几年,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乐器“郎中”一起,将最初的乐器维修作坊扩展成笛子制造工厂。当然,乐器“郎中”也有“科别”之分,他们属于“管乐科”。不管是维修还是制作,与这些发声的“管子”打交道是一项既“小众”又独特的手艺活。


  纯手工日益珍贵
  李秋民的手工乐器工坊,就在闵行区沁春路一处安静的小厂房里。工坊虽小,在业内已小有名气。在他的家乡厦门,全新的分厂也已准备妥当。
  走进厂房拾级而上至二楼,百余平米的工房内,既无悠扬乐声,亦无机械轰鸣,只有点焊时焊材融化的细微“嗤嗤”声。几位技师在各自的工作台前忙碌,点焊、打磨、抛光、装配……不时有几声语速颇快的闽南语在空气中滑过。一切不紧不慢,张弛有度。
  工作台上,台灯将整个台面照亮。台面左侧,一架马达带动打磨机飞快转动,随着轻微的吱吱声,一片纯银的短笛连接件边缘被打磨光滑;台面右侧,前方四格塑料槽里分别放着等待装配的连接件、音键、轴套、按键垫。台下的抽屉中,各种用来装配短笛的改锥、镊子分层摆放。台面前方,四根竖起的管材上,分别套着一根已经开好音孔的笛管,静静等待着技师将音键、轴套安装到位。
  一支短笛从毛胚的笛管通过焊接、装配、抛光、电镀等多道工序,才能成为演奏者手中闪亮夺目的乐器,吹奏出空灵的乐曲。
  一名熟练的技师制作一支手工短笛,大概需要一周时间,而一名普通工人经过培养成为一名技师,起码需要一年时间。在他们手中,仍坚持着每一道工序都是纯手工。这些不同于流水线生产的纯手工制品,更显特别,也日益珍贵。


  小笛子进大市场
  虽然工厂的主业已逐渐转为乐器制造,但时不时仍有“老主顾”带着乐器上门,请“郎中”李秋民给乐器“把把脉”,偶尔“动个小手术”。如果修理师傅手艺好,修过的乐器会像新的一样耐用。“不过,修乐器也没有统一标准,市场也是鱼龙混杂。维修客户基本都是熟人介绍来的,不赚钱,就当是帮个忙。”说话间,李秋民已经接待了两批前来送修的顾客。
  谈到如何从乐器修理做成乐器工厂,李秋民坦言,“水到渠成,顺其自然”——1998年,李秋民在北京一家厦门老乡开的琴行工作,慢慢开始接触到乐器维修,正好有个去日本雅马哈乐器维修中心进修的机会,老板就把好学肯干的李秋民送去日本。据他所知,在这之前,整个大陆还没有人进入过那个备受业内推崇的维修中心。到了那里,他才知道,原来老师傅们用吹烟来测试乐器气密性、通过手掰来调节按键松紧度的做法,确实是“老手艺”,但早已“不够专业”。
  学成归国,李秋民正式坐上了乐器维修台前的椅子——那个他之前想都没想过的位子。2003年,他来到上海,做的依旧是乐器维修。由于技艺到位,尤其是收费合理,口口相传,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
  维修业务多了起来,李秋民渐渐发现,只要解决原材料来源,手工组装、调整早已不是难题。就这样,他和同伴们开始试水笛子制造。很快,美国厂家找上门,送来了原材料,美国人看中的是低人工成本。到今天,这家并不著名的乐器工厂制成的长笛、短笛已得到厂商认可,并评价为“绝不输美国本土做工”。
  这些曾经躺在上海郊区工厂、听着闽南语夹杂沪语的笛子,从美国厂家的销售渠道进入到欧美市场,走进了世界各地顶级音乐厅的大乐池。然而,李秋民和同事们并没有止步,他们还筹划着开创自己的乐器品牌,从“代工”走向“原创”,让笛端流淌真正的“中国声音”。

铜铃:早期青铜器文化缩影

战国巴蜀军中乐器青铜钲

古老的打击乐器——象纹铜铙

花丝镶嵌传承人:水深火热中练就绝技

金器工艺大师展示金茶壶

金作工坊 花丝镶嵌:源自传承与回归的使命

寂寞行当:金子雕刻人的独守奢华

巫山89岁铜匠坚守古镇70载 只盼手艺有传人

传统手工业名品:道口锡器又称“点铜”

铅锡刻镂技艺传承人:复制青铜器要默念心法口诀

传统锡器 依旧有人在做

即将消失的行业——补锅

火与锤的艺术 金家锡壶

元明清的铜胎掐丝珐琅器简述

清铜胎画珐琅八方攒盒鉴赏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