镉“出没” 请注意
2012年02月06日 14:2 2616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舆情综述
广西春节前夕发生的严重镉污染事件依旧还在紧张的处理之中。2月2日,在广西柳州市柳城县糯米滩水电站,武警和消防战士将一袋又一袋聚合氯化铝投入水池并引入江中稀释污染水体,力保柳州水源安全。如果稍有松懈,就有可能酿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镉污染威胁市民饮用水安全
在本次事故中,广西河池市金城江鸿泉立德粉材料厂、广西金河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偷偷排放大量含镉的污水,导致龙江河受到严重污染。1月15日,位于珠江上游的广西龙江河段检测出重金属镉含量超标,龙江沿岸及下游居民饮水安全遭到严重威胁。截至1月30日,龙江镉浓度超5倍以上的水体长达100公里,污染团前锋已经抵达广西第二大城市柳州的水源保护地。
由于龙江是汇入柳江的主要支流之一,被污染河水一旦汇入柳江,将直接威胁柳州市350余万市民的饮用水安全,而从1月26日开始,龙江与榕江交叉口处出现污染,由此污染物进入柳江系统。
截至2月2日,此次龙江河镉污染事故,共致拉浪到三岔河段鱼类死亡133万尾鱼苗,成鱼4万多公斤,涉及养殖户237户。专家表示,为了削减上游来水的镉浓度,向污染的水里投放混凝药物,综合水中的镉并使之沉淀是目前最好的办法。
如何治理被污染的河水?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郑明辉表示,在自然界中,镉一般都以可溶性化合物及不可溶性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现在水体的镉污染一般都是可溶性镉化物的污染,在对这类污染水体的治理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将水体中可溶性的镉化物转化为不可溶性镉化物,这样水体中的大量镉化物就可以从被污染的水体中分离并沉淀下来,水体镉的浓度就会大幅下降,从而达到河流治理的效果。
广西严重的镉污染事件中,当地相关部门也正是在采用聚合氯化铝、石灰粉等将污染河水中的镉沉淀下来,从而降低河水的镉浓度。
但问题是,沉淀下来的镉化物是否还会对河流形成长期的污染呢?郑明辉表示,这个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不可溶的镉化物沉淀下来以后,就沉淀到了河床的底泥中,在自然界中本身就有镉化物的广泛存在,这些沉淀到河底的镉化物如果量不是很大,对水体及鱼类等水中生物就不会再有大的危害,但是如果河流一些区域的底泥中镉化物浓度依旧很高,就还需要继续处理。”郑明辉表示。
只有控制污染源,才能防止镉污染
湖南省疾控中心博士刘富强对记者表示,本次龙江镉污染的原因,有关部门已经初步认定是由于企业长期堆放矿渣和污泥导致的,这种污染方式预示着一旦处理不当,有可能成为长期的污染源。但究竟还有多少企业参与排污,谁是罪魁祸首目前还没有结论,相关调查还在进行之中。有专家表示,如果不彻底摸清当地的镉污染源头,目前已经高悬的镉污染危机就很难得到彻底解决。
据一部分环保专家所言,约80%的镉污染会沉淀江底。而镉是蓄积性毒物,其污染可通过食物链传递、富集和放大。以往的研究也证实,由于镉进入土壤,我国许多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粮食、蔬菜镉污染现象。如果广西龙江等河流沿岸最后形成了土壤被严重污染的局面,给附近居民将会造成更大、更为长久的健康威胁。
“镉污染的现实危害,在于目前还没有特效的解毒药物可供使用,而进入到人体的镉,生物学半衰期长达10~30年。”因此刘富强认为,现在应对环境镉污染的有效手段,依然是预防为主,只有有效控制了污染源,才能有效防止镉对人体健康的威胁。
镉有多“毒”?
由于对重金属镉缺乏充分的了解,很多人对镉的危害并没有充分的了解。刘富强表示,进入人体的镉,会在体内形成镉硫蛋白,通过血液到达全身,并有选择性地蓄积于肾、肝中。而肾脏可蓄积镉吸收量的1/3,成为镉中毒的首要受损器官。此外,镉在脾、胰、甲状腺、睾丸和毛发中也有一定的蓄积。
慢性镉中毒主要影响肾脏,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着名的公害病痛痛病,此外,慢性镉中毒还可引起贫血。
刘富强告诉记者,在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中,粮食和蔬菜所占比重大,而根据各种食品中镉污染的监测显示:人体中的镉 80%来源于粮食和蔬菜,因此对我国而言,预防镉对人体健康的威胁,最为关键的是要把粮食和蔬菜中的镉污染控制好。为此,我国制定了比较严格的粮食和蔬菜中镉含量的限定标准。
根据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下的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法典委员会(CCFAC)的建议,暂定为每人(60千克体重)每天的镉摄入量不超过60微克。
而2010年,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下的国际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第73次会议将镉的每月耐受摄入量定为0.025毫克/千克体重,这样一算,60千克体重的人每天镉的摄入限量就更低了,即不超过50微克。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的居民群体中,很多人对镉含量的安全限定并没有清晰的认识。
责任编辑:程俊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