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川陕苏区红军银辅币
2012年02月09日 10:39 7007次浏览 来源: 东方收藏 分类: 金属器皿
川陕苏区红军银辅币
川陕省造币厂造壹圆银币的红铜试模币
川陕省造币厂造伍角银币的红铜试模币
川陕省造贰角银币的青铜样币
川陕省造币厂造伍角银币
川陕苏区的红军钱币,目前所见有布币、纸币、铜币和银币,而银币只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陕省造币厂造壹圆”面世。对与“壹圆”银币相配套的“伍角”和“贰角”银辅币,却湮没于岁月,鲜为人知。
川陕苏区根据地位于四川北部与陕西南部的大巴山地区,总面积约四万二千平方公里,人口600多万,先后建立县一级苏维埃政权四十多个,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个重要红色政权。1932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突破国民党第四次“围剿”,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经陕南到达川北。12月18日,红四方面军抵达通江县河口场,建立了川陕苏区的第—个革命政权“赤北乡苏维埃政府”。随着陕南部分和川东北大部分地区苏维埃政府的陆续诞生,1932年2月,中国共产党川陕省第—次党员代表大会和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相继召开,组建了中共川陕省委,并按照《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的原则,起草和通过了《川陕省苏维埃临时组织法》,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陕省工农民主政府,宣告川陕革命根据地正式建立。张国焘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陈昌浩、徐向前任副主席。徐向前担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
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在广泛开展土地革命的同时,积极筹建银行。
1933年12月4日,川陕省工农银行在通江县得汉城成立,省财政委员会主席、红四方面军总供给部部长郑义斋兼任银行行长。工农银行有职工数百人,下设货币兑换所及职能管理部门,于1933年11月18日成立的川陕省苏维埃造币厂隶属于工农银行直接管理,郑义斋任造币厂厂长。厂内机构两大部分:石印局印制布币及纸币,造币厂铸造铜元和银元。
造币厂用机器铸币始末。1933年至1934年8月至年末,红军先后攻占了四川军阀杨森、刘存厚、李家钰在营山县、达县、南部县的造币厂,缴获碾片、裁片、印花、滚边、摇光等铸币机器和全部币材,接收有经验的铸币技师和工人,在通江县城近郊的西寺—座大庙里组建了银元厂,于次年初开始用机器铸造银币。后因战争和北上抗日,厂址先后迁移至通江县得汉城半坡张家四合院、旺苍五峰乡桂花村五组张光才院子里。1935年4月,红军撤离时,将铸币机器全部沉入旺苍坝东河亭子口的深渊里,结束了机铸币的使命。
当时,根据地处在“围剿”与“反围剿”、“封锁”与“反封锁”的残酷环境下,铸造的银币主要是白区流通的“袁大头”、“孙像小头”、“川版汉字壹圆”,用于到陕西、重庆等地购买军用物资和民生急需的盐、布等生活物资。对苏区内部,铸造了少量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陕省造币厂造壹圆”银币。
用缴获的机器设备铸造银币,在当时仍然靠手工操作。如碾片,由八人绞轮盘,—人喂银,一人碾片,将浇铸而成的银板压成宽50、厚2毫米的规整长银片。印花,四人扳桩抬升装有制币钢模的设备上部,一人喂已切成圆形毛坯的银片,—人负责印花,一人接片。对印花的钢制模具,除缴获能继续使用者外,其余由造币厂组织专业技师雕制。在战争的环境下,由于受到钢材来源及质量的影响,淬火工艺的制约,人工操作印花的震动,雕制钢模的技术力量主要放在白区流通银币模具上,因此对苏区内部铸币钢模制作频繁,在总体风格相同的前提下,其币文字体、图纹细节,往往因设计者及雕刻技师的风格及技艺而异,这就形成了苏区内部流通的“壹圆”银币,面值相同而版式达27种之多。
在铸造川陕苏区内部流通银币时,为节省紧缺银材,保证铸币质量,初铸及更换铸币钢模时,都要用铜片试模或铸造铜样币,合格后方能量产。下列银币的试模币及铜样币,即是遗存实物。
川陕省造币厂造壹圆银币的红铜试模币。币体厚中心2.4、外缘2.1毫米,光边无齿,外径39.6毫米,重21.9克。面文中心峻削,四周字浅,个别缺笔画,内珠圈59点。背面中心图案清晰,上下文字右侧缺失。面背无齿圈。
川陕省造币厂造伍角银币的红铜试模币。币体厚中心2.3、外缘2毫米,光边无齿,外径33.6毫米,重15.7克。面背文字和图纹清晰。币面上端缺齿圈,珠圈78点,珠圈右侧至齿圈有一凸线。背面地球上端经纬线部分缺失,空心镰压空心锤,锤头布部分细斜线。
川陕省造币厂造伍角银币的黄铜试模币。币体厚中心1.8、外缘2毫米,光边无齿,外径33.4毫米,重11.5克。面背文字和图纹清晰无缺,背面图文偏右,左侧外缘形成额轮,右上部有点状流铜。
川陕省造贰角银币的青铜样币。面背图文清晰,珠圈规整细密,齿边。面文“苏维埃”三字大而彰显,背实心镰压空心锤,锤头布长短四斜线。币体外径23.3、厚1.5毫米,重4.6克。
以上铜试模币和铜样币,不仅揭示了川陕苏区造币厂严密的管理,而且印证了曾铸造过“伍角”和“贰角”银辅币的历史。
上述“伍角”版式的银辅币,外径33.6、厚2毫米,重12.1克,被成都原无缝钢管厂林茂泉先生收藏,并将拓图发表在某专业刊物上。另一版式的“伍角”银币(已见三枚)实物,其黄铜试模币陈列在名山县蒙顶山红军百丈关战役纪念馆内。
另一版式的川陕省造币厂造伍角银币,外径33.1、厚2毫米,重10.6克。币面中心小珠圈100点,两侧实心五角星。币背地球上镰锤相交,镰锤轮廓线相互贯通,内为两种方向的细直线区分出镰锤实体。面背齿圈细而规整,轮道滚齿。
川陕省造币厂造伍角银币,外径33.1、厚2毫米,重11克。该币同图5银币同模同版,仅重量略异。
川陕省造贰角银币,外径23.3、厚1.5毫米,重4.4克。形制及图文与青铜样币完全相同,遗世量略多于“伍角”银币。因铸币银片厚度不均,币厚在1.45至1.6毫米之间,重量在4.3克至5克之间。
比对铜试模币与另—版式的实物银币,“伍角”银币版式的差异,主要反映在币文书体、笔画粗细,珠圈细密、镰锤形体及相交方式、地球右侧纬线变化等方面,但总体风格和时代特征一致。实物“伍角”银币的书体、地球纬度变化等与“贰角”银币极其相似,应是同时设计和钢模雕制。
铸造“伍角”和“贰角”银辅币的时代背景,是苏区创建之初和新开创地区,饱受军阀混战和劣币之苦的群众,在当时只相信银币。正如时任江西省苏维埃副主席余洪远回忆说:“他们的心理是,还是拿着银元好。”根据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经济政策草案》:“发行苏维埃货币,并兑换旧货币,外来货币一律兑换成自己发行的货币”的规定,在铸造川陕省苏维埃“壹圆”银币之后不久,就着手试铸配套的“伍角”和“贰角”银辅币,以备根据地之需。
“伍角”和“贰角”银辅币既然试铸,为何又未流通,主要原因有三。
—、《川陕省苏维埃组织法》规定:“制造苏维埃货币,统一币制,流通苏区金融。”《经济政策草案》:“苏维埃区域的货币,目前得在苏维埃区域内流通,并消灭行市的差别。”工农银行《营业条例》:“苏维埃区域行使的货币,为苏维埃工农银行的‘洋钞’,一切商人不得拒绝使用苏维埃政府发行的货币。”《革命法庭条例草案》:“破坏银行使用,拒绝使用工农业银行所出洋钞纸票都属于反革命罪犯。”明确的法律保护了川陕苏区各币种的合法性和统一性,群众对货币种类的多样性流通,不断加深了信任和拥护。
二、有关统计资料揭示,银行基金达1724万元以上(不含其他活动财产),其中银元50万元以上,铜元30万元以上,布币和纸币200万元以上。各币种相互兑换的价格是:银币一元等于铜币30串,合200文铜币150枚,或相当于此数量的布币或纸币。由于工农银行设有兑换所,可随时按法定价兑换,加之铜元、纸币、布币更适应实际需要,银币的需求日趋减少。1934年2月15日出版的《斗争》第66期载:“苏维埃银行钞票,在川陕流通,不但没有拒绝不用,而且有许多群众把自己的银元拿到银行里调换钞票来使用。”
三、川陕苏区当时处于外受国民党严密的经济封锁,对内面临军需民用物资紧缺的环境,银材来源主要是没收地主土豪财物、缴获军阀战利品,以及苏区人民的支援。因此,铸制的银元大部分是白区流通的品种,用于根据地以外购买紧缺物资。在川陕苏区内有纸币、布币、铜元满足流通的情况下,就无须再耗本已缺少的银材铸造“伍角”及“贰角”辅币。
未流通却遗世的“伍角”、“贰角”银辅币,据笔者在广元、旺苍、南江、巴中、苍溪、邛崃等地收集红军钱币时了解的情况,请三位川籍老红军辨识银辅币的访谈。银辅币及铜试模币出现的时间,是红四方面军执行中共中央1935年1月22日电令:“以群众武装与独立团,向东线积极活动,钳制敌人,应集中红军……于最近时间实行向嘉陵江以西进攻”,策应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入川,于1935年4月主动撤离川陕苏区之后。使用人员是“巴山游击队”、“百丈关战役”的驻守红军。
1935年2月初,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中共川陕省委书记、省游击总指挥周纯全、省苏维埃副主席余洪远等讨论,决定以红31军政治部特务队、92师277团3营9连为主成立“川北边区守留阵地游击队”。3月,补充军队和地方干部、枪支弹药后,扩编为“独立师”,师长刘子才(生于1912年,安徽六安人)。徐向前、陈昌浩、周纯全到会都作了重要讲话。年底,部队发展到1200多人,区域扩大到纵横川北陕南500平方公里,并在南郑县成立了苏维埃政权。这支红军部队,群众称为“巴山游击队”,一直坚持战斗到1940年6月刘子才在南江县城英勇就义。
1935年6月16日,红四方面军与北进的红一方面军在懋功(今小金)会师。同年11月中旬,红四方面军第4军、9军、30军、31军的部分师团,从四川天全、芦山、宝兴县挥师南下,在名山县百丈关歼敌一万五千余人。战后,红军撤退至邛崃山脉的九顶山、天台山等处防守。红31军93师驻防名山县蒙顶山,并成立了当地的苏维埃政权。
由上述情况可知,“伍角”、“贰角”银辅币,开始只试铸,未流通及量产。当红四方面军准备撤离川陕苏区时,在未沉没铸币机器前,利用原有铸币钢模和所剩无几的银材,铸造了极少的银辅币。因“贰角”币体小而轻于“伍角”,可用边角银料多,故遗世量略多。所铸造的银辅币及本应熔毁的铜试模币,全部留给了红31军的92师和93师等部队,作为留守川陕苏区游击队和新建苏维埃政权使用。因此,银辅币及铜试模币是在特殊的情况下少量再铸,又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货币流通,而且流通范围极小,时间很短,红军走后群众即密藏起来。故在川陕苏区史无记载和鲜为人知,而多出现在远离川陕苏区中心区域的地区,其原因就得到了合理的诠释。
民族的每段历史,除却经史典籍,更需要实物来佐证。当川陕苏区银辅币成为见证红色岁月的史料,要深深感谢为此提供资料的先辈和友人。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