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银器杂谈
2012年02月16日 0:26 6809次浏览 来源: 文物天地 分类: 金属器皿
银器的银标
银壶
教堂用圣血杯
西洋银器发展简史
约在公元前四千年,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产生了第一件手工制造的银饰品。从此,人类重要的银文化现象产生,并影响人类政治、文化、生活至今。
此地处于重要战略地域,因而中西融汇,兴盛发达。随着人类白银开采、利用的水平不断提高,白银在货币和实用两个功能的领域中迅速发展。一方面,白银成为世界上多个国家的货币;另一方面,白银被制成各式银器,在皇家、宗教上层流传。
中世纪以后,西方银器渐成时尚。经过近千年的演变,英国成为西方经典银器的发源地。自中世纪始,英国出现了造币业及粗制银器,同时还产生了银制装饰品及家庭自制银器。由于银器硬度较低,早期制作的银器原料内大多加入了铜,又由于当时的银器制造业各行其是,所用原料纯度差异很大,没有一定的标准,所以这一时期的银器其实就是含铜的合金银器。事实上,铜不但可以增加银的硬度,而且不影响银的颜色,因此,即使合金中铜含量较多也难以辨别。
到了13世纪初,英国对凡能达到92.5%纯度的银器都打上“Sterling”字样。这个标准是当时国王约翰下令从德国匠人那里引入的,开始时称为Easterling(东方的标准),后来把前两个字母去掉成为Sterling。1327年,爱德华三世正式授予“尊敬的金匠公司”管理和执行银器鉴定的法定权力。为了行使这一权力,金匠公司组建了一个检测鉴定金银器中心。这一授权开始了银器发展的新纪元,从此,各国也纷纷效仿,银器成为各国政府严格监管的器物。施行此措施的根本原因在于,英国规定制作银币与器皿的银原料均为92.5%的银合金,从而将货币与银器的价值等同起来。
为了进一步加强监管,防止银器走私或漏税,银器上还被打上一个称为“国王标志”的狮子头。在法国,该标志被称为“Leopard”。与此同时,凡是银器必须经金匠公司鉴定,经鉴定的银器会打上一个纯度标记(Hallmark)。但初期对银器的监管制度尚不健全,鉴定方法也不严密,加之此种鉴定方法并不受银匠的欢迎,伦敦以外地区的银匠往往不愿长途跋涉,冒着风险到伦敦去鉴定自己制作的银器,因而出现了部分不带标志的银器。为此,当局又将银器鉴定授权到各市及镇一级行政区。各市、镇推举出一个代表在当地行使银器鉴定的权力。以后,随着对银器监管的不断深入,银器上必须打上鉴定人的代码。于是,银器上的标记、图案、花纹越来越多,不同城市又有不同的鉴定标志,这就形成了一套相当繁杂的图案标志。16世纪,金匠公司引入了一个狮子像,不久便取代了国王标志狮子头。因此,凡有狮子像标志的银器一定是92.5%纯度的银器。
17世纪末至18世纪,随着磨边银币(Milling)的替代完成,产生了“大不列颠标准”。该标准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将原来的国王标志改为狮子头像及大不列颠图案,银的纯度为95.84%。18世纪初,应广大公众要求,又恢复了原来的Sterling标志。
进入19世纪,银器的生产、管理、交易等进入了成熟期。此时期,开始出现系列制作的银器,除手工制作外,工业化生产已占很大比重,各种形状、各种用途的银器已相当完善并系统化。此时期的生产管理工作亦十分严格,各国各地生产的银器都得到鉴定,其质量可以信赖,制作也很精美。银器的生产国家、生产时间、制作者都有完整的标志与铭文。此外,这一时期的银器制造工艺已臻完美,采用了手工捶揲、刻花、浮雕、镂空、镀金、镶嵌等多种工艺,生产出了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性的器皿,价格不菲。与此同时,开始了批量生产与交易,并建立了交易方式及规则。总之,19世纪的西方银器无论在哪一方面都达到了顶峰。
20世纪以后,西方银器的制作基本达到机械化程度。由于时间及数量的原因,此时期的银器无论收藏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无法与前几百年产生的银器相媲美。它们的最大特点就是实用,制作虽精美但缺乏早期银器的艺术活力,数量浩大而欠缺珍罕,华丽精细而缺乏质朴自然。因而,人们又重新青睐手工技艺,一些银器生产又恢复了手工制作,但价格相当昂贵。
西方银器的品种
在银器产生的数千年岁月里,各种各样的银器大致可以分为银币、家用器皿、首饰和代表权力的器具。
生活用品
在西方,银制日用品可谓比比皆是,但精品十分难得。这些用品可分为如下品种:
刀、叉、勺类:“民以食为天”,因而餐具最常见。其中最简单且使用率最高的是刀、叉、勺,而人类最早制造出的餐具中就有这三种。
杯:杯很可能是由勺发展而来。杯子种类相当多,包括饮用咖啡或茶的热饮杯和饮酒用的冷饮杯。
壶:作为容器,包括咖啡壶、茶壶、酒壶、水壶、巧克力壶、奶壶等等。
盘与托盘:银制盘类品种多样,有汤盘、菜盘、果盘、茶盘等。
盒:银盒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的首饰盒、针线盒、粉盒、烟盒、名片盒及各种包装盒。形状有圆、长方、椭圆等。有的盒制作十分讲究,四壁刻花或镶嵌宝石。
袋:多见女用晚妆袋,使用纯银做梁和提链,梁上镂刻或压有精美花纹,还有的镶嵌钻石及其他宝石。
篮:银篮的种类较少,主要有红酒篮、面包篮等。
烛台:烛台是欧洲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特别是在使用电之前。
调料器:银质调料器样式多种,有瓶式,有盆式,也有集合式。
汤釜:盛汤的容器。
双耳杯:曾十分时髦。有些双耳杯下装底脚或底座,因而比一般杯子造型复杂,也要重些、大些。
分层饰盘:一种可盛放多种食物的台架式器物。或有一底座,或有四足可以立放在桌子上面。
水壶:专门为盛水用,体积较大,有的为平底带圈足,有的带有底座,有的底部装有支腿,还有的带有一个手柄。
盐缸:专用于盛放食盐。
其他生活用品:各种小件用品数不胜数,制作比较简单,突出的是实用性。一些倒酒用的漏斗亦是如此。另外,经常采用银与水晶或玻璃结合的工艺设计。
其他银制品
在西方各国的政治领域、宗教领域里,银或银合金的器物时时可见。这些器物多代表了权力及地位,制作工艺十分讲究,具有珍罕性。主要包括如下种类:
法器:在宗教活动中,用银制作的法器为数不少,有权杖、十字架、耶稣像、主教的头饰、圣光像、圣血杯等。
权力及荣誉的象征物:长期以来,各国各个朝代的统治者无论在何种场合均离不开白银器具。皇帝的权杖、皇冠多使用白银制作,再配以黄金、宝石。一些统治阶层人物的用品、饰品,如绶带、官阶、佩剑配件等也多用白银制作。
雕塑:除去圣母、耶稣塑像等圣像为银制外,其他一些雕塑艺术品也常为纯银制品。在西方各国,其他银塑如动物、人物、帆船等比比皆是,不乏制作精良、生动传神之作品。
首饰:最初白银就被人类制成了饰品,数千年来产生了不计其数的各种各样的首饰。
银币:人类早期对白银的应用多为货币制造。
中西方银器的交流
中、西方经济、文化、艺术有着长期广泛的交流,银器也如此。
西方银器传入中国,从时间跨度上看约有2000年历史。从地域上看,早期来源于东欧及古罗马、拜占廷地区,偶尔可见西欧及北欧产品,但为数极少。第一次大规模进入中国的西方银器产生于5-8世纪。这些银器的传入,给中国的银器制作带来积极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中国银器对西方银器的效仿,吸收了西方的制作工艺、造型、纹饰等特点。此时,中国制作的银器中,有相当一部分参考了西方银器的造型、纹饰及风格。特别是唐代的银器,由于银匠的文化意识及精神状态产生了变化,受到启迪,创造出相当辉煌的作品。至今我国的唐代银器仍受到世界各国的研究者、收藏者、制造者的青睐与重视。这时,西方银器在中国流传范围较广,其流入途径主要是“丝绸之路”。因而,后来在中国西北、华北、华东、华南等地都发现了这一时期传入的银器,这些银器从制作工艺、造型、花纹等各方面来看都是佼佼者。
西方银器进入我国的第二次高潮发生在明清及其后一段时间。明清时期,来华的西方人士逐步增加,特别是英、法、德、俄、美等国家的商人、传教士及探险考古人员,他们带着各种银器通过各种渠道,怀着不同目的来到中国。这些银器有的进贡给中国朝廷,有的送给达官贵人,也有一部分为自用。这样,在中国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以及南京、西安等地沉淀下一定数量的西方银器。这些银器种类繁多,质量各异,有些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这次银器的传入,对近代中西方艺术的交流有着重要意义,也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经济、政治的沟通。对这些银器的收集与研究,为了解西方各国的不同状况提供了新的视角。
西方银器进入我国的第三次高潮产生于上世纪与本世纪之交的十几年。在这十几年内,不少到外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或一些外国人带来相当数量的银器,在中国重新点燃了收藏西方银器的热情。目前不少中国的年轻人或在网上或是实体店铺中出售银器,这些银器大多为餐具,具有高水准的艺术品较为少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肯定会有更多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