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工业革命铅与尘 解析铅中毒历史

2012年05月02日 9:33 1702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资讯


  卫生专家关心的事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于职业病便视而不见了。在所谓的“工业卫生”领域,那些专家不仅是医生,还包括工程师、药剂师、化学家和毒理学家等分别针对工人的工作条件、患病的工人、工业生产中用到的产品,加强了观察。这些专家在相关的卫生问题决策机关中,本就属于活跃人物(既有全国性的部门,例如工艺及制造顾问委员会;也有省级的,例如公共卫生委员会;此外还有各类学会)。自1829年起,他们借助《公共卫生与法医学年鉴》或是之后的《卫生与卫生政策杂志》等平台展开激辩。经过对拉马齐尼的那套分类方法的补充或是超越,他们发展出一套可称为“横截式”的测量方法,以空气质量、取暖设备、照明情况等为参数,意在改进工人的生产条件。
  虽说这些行为仅停留在学术层面,但其实与当时社会上关于这一话题的强烈呼声密不可分。多数专家都认同,应该让工人来适应工作,而非反其道而行。但在这个共同基础之上,一方面要关心工人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又不能影响工业生产效率,究竟应该各放多少比重,这方面存在着上千种不同的权衡办法。
  关于工作中的预防性措施,雇主的态度或多或少取决于他们自身承担的社会角色和家长式身份。但更关键的还是经济利益:雇主是否愿意采取劳防措施,取决于卫生专家是否有能力向他们指出,保护好工人的健康,究竟能给他们带回多少经济利益。19世纪40年代末期,反复遭遇特大事故的铁路公司,终于开始为铁路工人提供医疗服务。既是为了防患于未然,也是为了能对工人的身体状况做到心里有数。而在巴卡拉水晶工厂,相比那些工作环境危害性更大但却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人来说,雇主更关心的是切割工的健康状况,因为他们的手艺就是工厂的宝贵财富。
  那么工人自己呢?卫生专家(也包括后来的历史学家)一厢情愿地拿某种男子汉气概作借口,简单地认为,是这种想要硬充好汉的心态,促使工人“自然而然地”忽视了劳动危险,甚至有了劳防措施也对它嗤之以鼻。但事实肯定没有那么简单,对于危险的认识并不是绝对的:就好比现在也是一样,它取决于人们对于危险的敏感程度,而这种敏感性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步的。举例来说,在19世纪由始至终的这一百年间,最初人们担心的也只是气味和疫气,慢慢才推移到了粉尘。即使到了19世纪末,工会已开始向会员普及相关医学知识,这些信息也并非始终都很容易获得往往是意识到了有危险,却依然搞错了危险的来源。
  而规避危险的可能性经常是很有限的。一旦某个工人采取了劳防措施,却降低了生产效率,那就更没有什么人愿意主动保护自己了,尤其是那些按劳取酬或是拿计件工资的工人。从这个角度来说,从19世纪直到现在,情况其实并无任何好转。
  还有一种情况,某些职业的危险性其实众所周知,但也正是因为危险,才能拿到“补偿性”的高薪。例如制帽厂的切毛工,他们要顶着汞中毒的风险作业。所以说,这种书面调查从根本上就走偏了。

 

[1] [2][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