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矿产”成环保投资新热点
2012年05月17日 14:20 3463次浏览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分类: 舆情综述
“城市矿产”指的是充分利用城市废旧产品中的有用物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近年来,我国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而城市矿产则因显著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
记者从赛迪投资顾问日前举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与并购战略研究”发布会上了解到,目前国家已批复了两批共22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并对示范基地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补贴。
国家在政策层面的大力扶持,点燃了资本市场对于城市矿产及相关行业的热情。“随着国家循环经济产业政策的深入推进,‘十二五’期间,我国废旧资源和材料加工行业产值将年均20%以上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年均30%以上增速,这些均值得期待。”湘财证券分析师金嘉欣表示。
大势所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资源和环境压力也日益加大。相关统计显示,我国创造占全球8%的GDP的背后,消耗了全球46%的钢铁、16%的能源、52%的水泥。
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则指出,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城市固体废弃物制造国,固体废弃物堆存量已达70多亿吨,占用土地5亿平方米。
“大中城市已被成千上万个垃圾填埋场包围,对土壤、地下水、大气造成的现实和潜在污染相当严重。我国当前高资源消耗的经济结构亟待转型,走向节能环保、循环利用的良性经济轨道。”金嘉欣表示。
赛迪投资顾问城市投资部总经理徐锟向记者介绍节能环保说,从国际上看,发展循环经济已成潮流和趋势。美国、德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已纷纷出台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并将循环经济运用到各个领域。
以美国为例,美国循环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行业涉及传统的造纸、炼铁、塑料、橡胶以及新兴的家用电器、计算机设备、办公设备、家具用品等产品,有5.6万个企业参与,年均销售额高达2360亿美元,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未来的经济发展,将从传统的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变为以生态型资源循环为导向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徐锟在上述论坛上表示。
国家大力扶持
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近年来我国也出台了相关方针和政策,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废旧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行业年均增速超过40%,回收利用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等再生资源累计约9亿吨,回收价值达1.93万亿元。
2010年,国家则明确了以城市为基础开展废旧资源和废旧材料的循环利用。2010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决定用5年时间,在全国建成30个左右“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也把城市矿产基地建设列入了重大工程项目,并表示将对示范基地建设给予多方面的支持。
徐锟告诉记者,国家现已批复两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形成了东、中、西部,包括10个省市和22个示范基地的网络布局。此外,国家还对示范基地进行不同程度的补贴,其中,广西梧州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园区、河南大周镇再生金属回收加工区等获得的补贴达3亿元之多,国家的扶持力度由此可见一斑。
除了国家政策的扶持,投资回报快也是城市矿产备受关注的重要原因。以废钢铁回收行业为例节能,回收公司的投资回报一般在2年以内。
在政策、市场的双重利好形式下,分析人士也纷纷看好以城市矿产为代表的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前景。
“据统计,2010年发达国家再生资源产业的规模达到年产值1.8万亿美元。未来30年内,再生资源产业为全球提供的原料将由目前占原料总量30%提高到80%,产值超过3万亿美元。从再生资源占资源总产量的比例来看,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有巨大的发展前景。”金嘉欣表示。
她同时指出,“十二五”期间,废旧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行业的产值有望达到20%的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则将取得年均30%以上的增速。
配套节能环保政策仍待完善
虽然市场前景可期,但我国再生资源利用行业的发展环境仍须进一步完善。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指出,目前我国再生资源利用行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规模小、经营分散、机械化程度差、缺乏行业标准,需要政府大力扶持。
徐锟也认为,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强政策配套。比如在发展城市矿产方面,徐锟告诉记者,城市矿产是一个跨行业的庞大细分领域集群,政府应针对每一个集群的特点,制定专门的政策制度,如出台废橡胶、废塑料回收办法等等。
此外,徐锟还建议国家制定再生资源生产企业的税费减免和财政补贴制度,并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制定金融扶持政策,加大对再生资源产业项目的信贷投入,以促进其发展。
责任编辑:TT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