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需堵疏共治

2012年05月24日 9:19 787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资讯


  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不少人想到返璞归真、回到农耕时代的田园生活,但土壤中重金属危机的不断爆发,使这种回归本真的愿望似乎也变得遥不可及了。近日有媒体爆出南京部分郊区的种植区土壤存在铬、铜、铅等重金属不同程度的污染,已经不适合种植大米、蔬菜果品等农产品,着实令人惋惜。
  只有干净的土壤,才能长出干净的食物,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一旦有重金属进入到土壤,则很难被清除,修复过程往往要经历几十年。今年3月,农业部一项针对全国污水灌溉区的调查显示,在约140万公顷受调查的污水灌溉区中,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64.8%;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全国3亿亩耕地正在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威胁,占全国农田总数的1/6,而整个广东省仅有11%左右的耕地未遭受重金属污染。
  大面积土地被污染,意味着长久以来,主要因工业废水排放造成的重金属污染正呈现出扩散的态势,从排污口流向了人们的菜篮子。同时,这也预示着我国的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在面临着排污口“堵截”的严峻挑战时,还必须应对城市“疏导”的艰巨任务。而“堵”和“疏”要双管齐下,就需要全面考察整个生产过程,全方位摸清重金属的“传播路径”,并广泛引入公众力量,形成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合力”。
  首先,需对涉嫌产生重金属污染的企业进行重金属“全过程生命周期管理”。在开采、冶炼、运输、使用以及最终废弃的各个阶段,重金属都有可能进入环境,造成污染,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往往难以通过“排污口”的数据读出来。事实已经多次证明,只盯着污染末端的“排污口”,既无法有效对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评估,也不能大幅削减污染物。
  要想解决此类在重金属生产过程中因转移和丢弃产生的污染,必须将企业的化学品使用信息准确记录下来。2011年,云南发生大型铬污染事件,我们曾前往曲靖进行调查,发现周边大量农田和农畜受害,即是企业违规丢弃生产废料——铬渣的恶果。值得警惕的是,在产业转移、工厂进园、涉嫌重金属污染企业重点整治等背景下,一些重污染企业纷纷转移地点或转产、关停,其原厂址也成为“棕地”(Brownfield Site,指被遗弃、闲置或不再使用的前工业和商业用地及设施,这些地区的扩展或再开发会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对后来的使用者构成危害。监管者只有对涉污企业的生产原料和处置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了然于胸,才能多处发力,真正减少污染排放,并对污染企业的处置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