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外国专家眼中的中国节能减排

——访能通国际有限公司总裁Robert P. Taylor

2012年06月12日 10:57 1116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节能减排

  中国的节能制度体系建设是世界最完善的

  《中国新时代》: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中国工作的,您的工作经历是怎样的?
  Robert Taylor:大约是三十年前,我就开始在中国工作了。我现在一半时间住在美国,一半时间住在中国。最初,我从父亲那里学习能源。他原本是核能方面的科学家,可后来他对核能感到失望,所以从70年代开始研究可持续能源与气候变化。三十年前,我进入世界银行,从最基层做起,工作了27年,直到三年前退休。我在世界银行一直研究能源平衡,节能等等领域。
  三十年前,从1982年开始,作为世界银行的工作人员,我开始与中国政府合作,进行能源研究和规划。期间,我参与了很多中国的大型节能项目,比如未来应该如何使用能源,如何节约能源等。
  《中国新时代》:您在世界银行工作期间,针对中国国情,做了很多关于节能的计划,所有的计划最终都实现了吗?
  Robert Taylor:一部分实现了,也有一些计划进展缓慢,基本可以算是失败的。
  我觉得有几个项目计划得非常成功。比如,我曾经代表世界银行与全球环保基金(GEF)和中国政府一起合作中国节能促进项目。这个项目是中国政府与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共同实施的,旨在提高全国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全球环境、同时促进中国节能机制转换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项目分两期实施,一期以国家层面的体制建设为主,二期以帮助业内公司发展为主。一期主要建立示范性的节能服务公司,在中国示范基于市场经济的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以及建立国家节能信息传播中心,完善中国节能信息传播机制。项目二期的主要工作,一是建立节能服务公司的技术支持和运作体制,成立了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二是建立节能服务公司的商业贷款担保资金,实施贷款担保计划,增加获得商业贷款的机会。

  《中国新时代》:什么样的计划没有成功呢?
  Robert Taylor:比如供热改革(Heating Reform)计划。这个项目10年前就开始了,但是到现在也没有看到成果。中央政府曾经以为这个项目会进展很快,其实不然。
  中央下达供热改革的文件,但是很难在基层推进下去。供热改革项目关系到改变供热系统,改变供热方法等等很多方面。供热关系到城市的每一个居民。如果这个大项目出了差池,将会带来一场灾难,所有人都会埋怨。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看,市长只会在这个地方做几年,然后就调去其他地方,为什么要在这短短的几年内冒这么大的险呢。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在全球其他国家也是一样的,美国更是如此。当面对不确定性时,人们会变得紧张,尤其是与政治相关的事情。
  中国的中央政府的确是很有权力的,但是有限。曾与我一起进行供热改革项目的建设部副部长告诉我,中央政府没有做供热改革的权力,必须由地方政府来做。中央唯一的权力是下达政治命令,督促省市级政府去做,很难强迫他们去做。
  当项目组到地方政府推进进度时,地方政府都会说这是好计划,我们愿意做,不过一年又一年,还是没有结果。当我跟地方政府官员讨论的时候,他们说“好的,我们也做吧,我们会考虑的”。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我就预感到他们大概不会行动。
  中央政府制定的很多计划都颇具前瞻性,并且中央也很希望能落实下去。计划落地并不容易。地方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不去实施。比如,资金短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或者还有更迫在眉睫的其他项目要做。

  《中国新时代》:从低碳方面看,您在中国工作的期间,中国的哪些事情变化了?
  Robert Taylor:这些年中国对待节能的态度变了,政策和措施都有提升。
  首先,政治承诺变了。现在各级政府很乐意讨论节能,他们真的关心如何节能。而且,省级政府、市级政府都设立了负责节能的办公室,这表示出中国有信心也有决心推进节能减排事业。
  其次,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提高了。人们比十五年前更聪明,知道的更多。节能领域的学者专家表示希望借鉴先进的国际经验进一步提升自己,他们没意识到,他们的大部分做法已经是非常前沿了,其实他们做得比大部分国家都好了。在很多领域,中国是世界领先的。中国节能方面的政策比较先进。

  《中国新时代》:中国哪些做法是世界领先的?
  Robert Taylor:比如,目标设定。很少国家设定了中国这样明确的多层次目标和详细的标准。节能目标不是单一层面的而是多层次的,从低到高,非常详细;节能标准无论横向或是纵向也都比较全面。目标带来压力,压力引起重视,最终促使相关人员采取行动。
  另外,我很钦佩的一点是,中国的节能制度体系建设是当前世界最完善的。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都设立节能部门,一层层下来,有组织性,井然有序。中央能把各级节能部门集合起来,然后告诉他们需要做的一、二、三、四项,责权明确。美国或许永远做不到这一点。
  为了完成目标,中国出台的政策非常有力,比如“一票否决制”。如果不能完成节能目标,主管工业的副市长的政绩考核就面临巨大压力。国家发改委、统计局、环保总局联合制定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对各地区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结果经国务院审定后,作为对省级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对考核等级未完成的省级人民政府,领导干部不得参加评奖,国家暂停对该地区新建高耗能项目的核准和审批。

  《中国新时代》:这些方法的作用明显吗?
  Robert Taylor:回头看看,“十一五”期间设定的节能目标是:到2010年,中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将由2005年的1.2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当初我和我的朋友们都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以中国的发展态势来看,单位GDP能耗应该上升,而不是下降,下降这么多更是困难。2006年,“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单位GDP能耗只下降了1.3%,这是最原始报道的数据,后来有修正。无论如何,第一年完成的目标距离整体目标都相差太远,以这个速度下去,根本不可能完成20%的任务。高层领导人们对这个结果很不满意,给基层政府施加压力。施压的结果是让地方政府了解到,这次来真的了。2007年、2008年、2009年期间,每年都有大量的节能项目上马。投资规模大得让人惊讶。整个“十一五”期间节能投资高达8千亿人民币,目标也基本完成。
  “十二五”规划的财政预算可能超过万亿。“十二五”规划继续将节能减排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型指标,提出201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比2010年降低16%等节能减排指标。我相信新的目标一定能完成。过去,有的省市政府为了表现自己还主动加码,设定更高的目标。现在可没有人这么干了,因为他们知道,这是认真的。

  《中国新时代》:从微观角度看,为什么人们对待节能项目的态度与其他项目不同?节能项目究竟赚钱还是亏钱?
  Robert Taylor:这是很微妙的。这一点中国和美国的情况相似。工业节能项目赚钱。可惜,全球的老板们都不把节能项目放在整个工厂的生命周期中看,而是与其他项目一样,针对项目的短期收益来看。原因有很多。首先,业内所说的“减少”运营成本,而不是“增加”利润并不吸引人。许多节能项目是非常有利可图的,可是,它们有助于降低运营成本,却不是增加收入和利润。通常情况下,企业领导人可能更感兴趣的项目是提高收入的方法,比如通过增加产能、研发新产品,或者进入新的市场等。项目计划书中,老板最多给两年的资金回收期。也许节能项目在很多年以后能节约非常多的资金,但是,周期太长了。这是很常见的,绝大部分的企业老板都这样认为。
  一次,我在能源管理技术培训中见到了一位同学,他是一家大型企业工厂的节能主管。我问他你为什么来上课,他说:“我要找工作,我的工作完全不受到重视。我设计了很多计划,公司全部否决了。”当时,他的公司正在金融危机中苦苦挣扎,可以理解,公司更关心存亡问题而不是未来的能效问题。

[1] [2][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