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需而变150年 成就硬质合金全球王者

2012年11月06日 9:26 990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硬质合金

  变革不已
  41岁执掌跨国巨头,奥洛夫·法克赞德的经历总是成为记者们关注的焦点。
  当被问及如何领导年长者时,他笑言:“在我的从业生涯中,直接向我汇报的下属,比我年龄小的,仅有一例。”言下之意,对此早已习惯。
  中国工业报记者在专访中抛出一个问题:一个企业存续150年的奥妙何在?
  奥洛夫说:“诀窍就是,随着客户的需要而发展我们的公司,而且永远是与时俱进地改变自己。”
  例如,山特维克起家时的产品碳钢现在已经不生产了,特种钢取而代之。
  又如,随着硬质合金的应用,逐步改变公司的商业领域性质。这成就了可乐满等一系列金属加工品牌,而在山特维克矿山,凿岩钻头也是硬质合金材料制成,又成就了矿山的商业领域。
  “世界永远是在变化,如果一个公司想长期存在的话,一定要永远准备好随着变化而变化自己。”奥洛夫补充说。
  正是凭借灵活机动的商业策略,山特维克在市场上领先一步,度过了150年间的种种艰难险阻。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典虽然是中立国,但是蔓延世界的战事严重影响了这个国家及其工业。尽管人们倾向于使用较为便宜的材质,但是钢材的平均价格上涨了290%,山特维克的股价也有相应的增幅。
  但是,产业工人开始组织起来,成立工会,劳资冲突愈演愈烈。为了响应一战结束时的社会革命浪潮,瑞典国会给予男女公民平等选举权,并采用8小时工作制。然而,经济学家预言中的繁荣并没有到来,需求反而骤减,瑞典公司破产了三分之一。
  劳动力成本上升,订单被取消,原材料价格攀升。1921年,山特维克销售减少了六成以上,有史以来第一次宣布损失重大。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期间,金属行业失业率增加了三倍,山特维克的销售额两年内减少35%。
  山特维克集团高级副总裁、研发负责人奥利·维克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山特维克历史上仅有三年出现亏损,而最近的一次发生在2008年。”
  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挫折之后,该公司开始了新一轮的调整。2011年,奥洛夫·法克赞德空降山特维克,此前,他已担任了5年的瑞典钢铁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瑞典权威媒体曾授予他“2010年领袖大奖”,颁奖理由是:他只有40岁左右,却已在美国市场取得了出色成绩。在他的帮助下,瑞典钢铁公司度过了自1978年成立以来最艰难的时期。
  任命年轻有为的新掌门人,对这家历史悠久的制造企业而言,也可以解读为随需而变。
  奥洛夫甫一就任,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措施之一是将三大业务部门拆分为五个。这五大部门分别是山特维克矿山、机械加工、材料科技、工程机械和创投。
  对于拆分中的商业逻辑,奥洛夫表示:“山特维克的成功来自于在岩石开挖以及合金和其他材料的开发和加工方面拥有独特专知。为了把这种专知转化为满足不同行业需求的解决方案,公司划分了不同的业务领域。而拆分是为了让每项核心业务发挥最大功效,并且优化公司的成长与盈利能力,以及促进新的、较小型的相邻业务。”
  随需而变的商业策略在屡次危机中帮助山特维克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除此之外,山特维克人认为,股份制也是公司长期存续的核心因素。
  历史数据显示,如果一个家庭买下价值5000瑞典克朗的1868年山特维克公司重组后发行的第一批股票,持有到2010年出售,就可获得2.41亿瑞典克朗。若将已支付股息的现值计入,数字会更加惊人。
  从另一方面说,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之所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股市之一,其背后的支撑正是像山特维克这样的一批企业。

  抱负全球
  2012年5月1日,张志强就任山特维克大中华区总裁,这次任命在山特维克历史上属于破天荒——从未有中国人受聘于这一职位。不仅如此,张志强享受了比前任更高的待遇,进入全球执行管理层。
  “印度也进行了同样的变革。”奥洛夫告诉记者,“相信张志强多年的跨国企业管理运营经验,将使公司在中国市场能够更为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并发挥协同效应。同时,他在中国市场的长期经验,将帮助公司加深对中国市场的理解,使得山特维克业务与中国本土市场更加契合。山特维克对未来在中国市场的加速发展充满信心。”
  张志强曾服务于西门子公司超过25年,后担任合并后的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大中华区总裁,曾主导数起企业并购整合,具有丰富的中国市场经验。
  记者问他:“中国人的身份,是不是这次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
  张志强开玩笑说:“也许是惟一的原因。”
  其实,早在1985年,该公司就来到了中国,是较早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
  近年来,山特维克在中国的本土化策略进展神速。
  “今年5月,山特维克与中国五矿公司签订了订单合同,与中国合作伙伴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此外,山特维克硬质材料中国应用中心已在无锡正式落成,在洛阳的矿山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中心也已开工建设,还与山东能源机械集团共同投资,成立了合资的中瑞矿山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同时,与山宝的业务整合进展顺利。”张志强介绍说。
  2011年,山特维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销售总额达69.21亿元,10年来平均增速超过25%。
  目前山特维克在中国拥有员工3600多人,有65个办事处和15个生产基地。
  一斑可窥全豹。山特维克掘金中国固然证明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同时也可看出其全球抱负。经历了150年的发展,山特维克早已从瑞典公司的标签中脱离出来,成为一家真正的跨国企业。
  对此,奥洛夫表示:“挑战和困难是永远都有的,但是因为我们是一个面向高端市场的供应商,对于我们来说怎么能提高我们的研发一直是一个挑战。怎么能快速而且连续的推出我们新一代的产品、新一代的研发成果,一直是在全球层面上公司最大的挑战。延续到中国,包括怎么能在中国建立我们本土的研发机构,来更加贴近客户的需要,也是在中国面临的一大挑战。”
  1962年,山特维克成立100周年时,派驻瑞典以外的员工仅约1000人,到20世纪90年代,该公司在瑞典之外的员工达到25000人。如今,其五分之四的员工分布在瑞典以外的国家。
  在公司内部刊物《遇见山特维克》的“CEO寄语”栏目中,奥洛夫表示:凭借优质的产品和品牌,山特维克已在许多新兴市场成功地推动销售。然而,我们遍布全球的员工和资产并没有随着销售转移到新兴市场。
  在山特维克的投资历史中也可以发现相似的情况。从2006年到2010年,在山特维克集团所有资产中,约有63%投资在欧洲和北美。相比之下,尽管净销售额增长的主要份额是在亚洲实现的,但是资产总额仅有约20%投资在该地区。
  可见,投资向新兴市场倾斜正在成为该公司可以期待的动向,或者说,正在实施的过程中。

[1] [2][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