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铜行业大事回顾

2012年11月07日 14:38 325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铜市场大事回顾

  2002中国铜加工业的历史跨越
  在新年的钟声敲响之际,从钱塘江边传来一条振奋人心的喜讯:2002年,浙江海亮集团共完成铜加工材产量12万吨,其中管材产量6万多吨。中国铜加工企业首次实现10万吨的历史突破,规模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
  据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不完全统计,2002年中国铜加工材总产量约230万吨左右,比2001年净增了45万吨,超过德国和日本,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铜加工生产大国。

  江铜集团与美国耶兹公司胜利握手   年产6000吨电解铜箔项目正式签字
  2003年1月6日上午,江西铜业集团公司与美国耶兹公司年产6000吨铜箔合资项目签字仪式在江西南昌举行。江西省委副书记、省长黄智权、副省长凌成兴出席签字仪式,并会见美国耶兹公司总裁保罗·埃斯彼尔一行。江铜集团总经理何昌明与美国耶兹公司总裁保罗·埃斯彼尔分别代表双方签约。

  进口依赖性强 市场竞争力弱  我国铜丝产品进出口比例继续扩大
  据海关的统计资料,在2002年我国铜丝的外贸中,进口仍占主导地位。受资源及加工深度、品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铜丝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很弱,出口受到抑制,最大截面大于6mm的精铜丝和其它铜合金丝等5类铜丝产品进出口量的比例正在逐年扩大,铜丝(即铜线、杆,下同)是铜加工材中的主要品种,尤其是精制铜丝,其应用领域绝大部分在电气、电子和通讯等行业,是加工铜线和制造铜制电线电缆的原料,也是铜消费量最大的产品。保守估计,我国电线电缆的消费量占铜消费总量的50%以上。铜合金丝是各种五金件、焊条及弹性元件、饰件等产品的原材料,与精铜丝的用途差别很大,但在海关统计中,同属一类商品。

  浙江省铜材产量实现六连冠
  近日,浙江省经贸委对外公布,2002年,浙江省铜加工材产量达81.9万吨,占全国铜加工材总产量的1/3强,再夺全国第一。这是该省连续6年来再次保持铜加工材产量全国第一的桂冠。与以往不同的是,2002年,浙江省铜加工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一些产品被国际知名电器公司和国内大企业相中,广泛应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汽车和知名品牌空调制造等高技术领域,成为该省有色金属工业一大亮点。

  挥师赞比亚 决胜国际市场   谦比希铜矿首批产品发运南非
  中色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非洲大陆赞比亚开发建设的谦比希铜矿经过中赞双方近三年的艰苦努力,首批铜精矿产品1500吨于3月12日已发运到南非,并有13500吨产品还将陆续发往南非、瑞士等国。
  这标志着中色建设集团在海外开发的我国第一个最大的铜钴资源基地建设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江铜集团战略调整迈出坚实一步 3万吨铜细线项目一期工程投产
  5月1日上午,江西铜业集团公司生产区内锣鼓喧天,彩旗飞舞。该集团铜材有限公司总投资7100多万元、年产3万吨铜细线项目的一期工程正式竣工投产。这是江铜集团向“五一”劳动节献上的一份厚礼,同时也标志着江铜集团积极实施的大力发展铜材加工战略已迈出坚实的一步。

  铜都铜业高精度铜板带项目获国家批准
  5月14日,安徽铜都铜业股份有限公司高精度铜板带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准,这标志着该项目前期工作向前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铜都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经安徽省体改委批准,于1992年8月成立的安徽省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原名是“安徽铜都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于1994年更名为现名称,公司于1996年11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铜工业板块第一股。

  边贸进口优惠政策叫停 铜铅锌企业受益
  日前,经国务院批准,海关总署发布公告,于6月1日起对铜、铅、锌等20种商品停止执行边境贸易进口税收优惠政策。此项举措对国内铜、铅、锌等生产企业意义重大,取消边贸优惠政策后,将恢复国内外企业公平竞争的贸易环境,对支持我国铜、铅、锌工业的发展非常有利。

  云铜拉开迪庆矿产资源开发建设大幕
  先期投资5000万元实施羊拉、普朗加密勘探,7年投资30亿元,形成年产20万吨金属量的大型铜原料基地。
  6月24日,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省迪庆州人民政府及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在昆明举行了“羊拉铜矿探矿权转让”签字仪式,这标志着云铜集团拉开了云南迪庆矿产资源开发建设的大幕。

  “镍老大”领跑北方铜工业 金川新建五万吨铜电解工程产出阴极铜
  “七一”前夕,金川集团公司投资1.7亿元的5万吨铜电解工程在一个月的攻坚战后,产出了首批300吨大极板阴极铜。该工程的建成标志着金川集团公司不仅是全国最大的镍生产基地,而且一举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铜生产企业,为公司2006年形成25万吨铜、产值超百亿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甘肃省“工业强省”和金昌市“工业强市”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有色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迈出坚实一步  谦比希铜矿复产建设工程胜利完工
  7月28日,备受中赞两国政府和各界人士瞩目的赞比亚谦比希铜矿复产建设工程胜利完工,这也是我国首座境外投资最大的有色金属矿山正式投产,目前已形成日处理矿石6500吨的生产能力,矿山转入生产阶段。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有色矿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穴简称“中国有色集团”?雪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进程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标志着我国在中南部非洲的海外有色金属资源开发基地初步形成。

  国内最大铜材加工企业在津兴建
  由天津钢管公司与国外共同出资组建的天津大无缝铜材有限公司,日前在天津港保税区TPCO临港工业园正式开工建设。其设计能力为年产15~18万吨铜线杆,年最高销售收入达32.5亿元,总投资逾4亿元人民币,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铜材加工企业。

  我国第一条单晶铜生产线投产
  我国第一条单晶铜生产线于8月14日在郑州电缆集团建成并投入批量生产。
  这次投产的我国首条单晶铜生产线,是郑州电缆集团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开发的,系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级技术专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属高效节能产品,符合国家技术和产业发展政策,其产品系进口产品的替代产品。据悉,这条生产线年产量100吨左右,基本可满足国内需求。

  外商封锁铜精矿  国内企业何以应对?
  在我国铜工业原料三分之二依赖进口的背景下,国外一些掌控着铜精矿资源的贸易商今年起开始在我国一些港口囤积铜精矿,对国内铜加工企业进行资源封锁。业内人士呼吁,国内铜企业应高度警惕原料市场出现的这一新动向,在进口铜精矿时结成价格同盟,以应对囤积之局;国家有关部门则应采取措施加速企业直接利用国外矿山资源的步伐,以解决国内铜精矿供应短缺和受制于人的困境。

  李长杰当选国际铜加工协会董事
  近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铜加工协会新一届董事选举会议上,河南金龙精密铜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长杰,以极高的声望和良好的企业业绩,被推选为国际铜加工协会的董事,金龙公司成为进入该国际协会董事会的第一家国内铜加工企业。
  国际铜加工企业协会成立于1953年,是一个世界性的铜类产品加工工业行业组织。协会的目标是通过行业内的法定合作激励以及信息交流,以达到促进该产品的行业生产利益的目的。

  填补中国超薄型高档电解铜箔大批量生产空白  江铜-耶兹高档铜箔项目开工建设
  9月30日上午,我国最大的铜生产企业江西铜业集团公司与世界第一家制造电路板的电解铜箔厂美国耶兹公司合作的年产6000吨高档铜箔项目在江西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标志着江铜实施发展铜精深加工的战略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标志着江铜集团产品结构调整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据介绍,项目建成后将填补中国超薄型高档电解铜箔大批量生产的空白。

  六大铜业公司组建采购联盟
  为保证能够以更优惠的价格进口铜精矿,近日中国最大的6家铜业公司已经组建成立了一个采购联盟。
  目前联盟的框架已经确定,但细节问题仍未最终落实。据悉,这几家公司包括江西铜业公司、云南铜业公司、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金川集团公司以及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2003年,中国精炼铜产量估计可达160~170万吨,上述几大铜业公司的联合产能估计为120万吨。

  世界铜业巨头指点中国铜发展
  10月16日,来自世界各地的铜冶炼、加工等企业和研究机构的近百名国际铜业巨头和专家学者齐聚英国伦敦,共同参加Meteal Events Ltd 和Simon Hunt Strategic service联袂举办的“国际中国铜年会”,指点中国铜业江山,共议中国铜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中国成为世界第一铜消费国
  据国际铜业协会的最新统计,2002年全球的铜消费量为1520万吨,其中中国的铜消费量达到了250万吨,约占全球铜消费量的17%,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铜消费国。
  国内企业可适当采取参股等方式直接参与国外矿产资源开发,或组织国内大型企业直接与外国矿山签定长期供货合同,以减少价格波动的风险。

  洛铜为“神舟五号”电控设备专供铜材
  日前,洛阳铜加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接到承担“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电器控制设备研制任务的桂林航天电子有限公司的贺电,祝贺并感谢洛铜集团研制生产的铜材为“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做出的贡献。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